九月二十六号,北京外交部那个蓝厅,气氛一下子就绷紧了。真的,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整个房间的空气凝固。这次点火的是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他在美国一本杂志上说了一段话,那话扔出来,真是分量不轻。他说,中国是唯一能让俄罗斯停手的国家,但就是不做。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耳熟?
它不是什么新鲜的调调,但每次听都还是觉得有点荒唐。它像一个精心包装过的礼物,打开一看,里面不是赞美,而是一副沉甸甸的道德枷锁。给你戴上一顶“无所不能”的高帽,然后质问你为什么袖手旁观。你看,这手法多高明。责任,就这么轻飘飘地从大西洋彼岸,越过整个欧洲大陆,砸到了中国的头上。
乌克兰这口锅,太大了,也太烫了。没人想端着。于是,找一个看起来足够强大,又没有直接下场的“背锅侠”,就成了某些人的当务之急。把中国塑造成那个“有能力、没意愿”的角色,一下子就把所有复杂的历史经纬都给抹平了。什么北约东扩,什么欧洲安全架构失衡……这些真正要命的根源问题,谁还关心?公众的注意力,就这么被巧妙地引导到了一场对中国的道德审判上。仿佛打了两年多的仗,死了那么多人,根子竟然是在一个根本不是当事方的国家身上。
所以当波兰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郭嘉昆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根本没打算绕圈子。他的回应,没有半点犹豫,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切开了这个包裹着层层话术的脓包。
“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和当事方。”
就这一句。干脆,利落。先把身份摆正。我们不是玩家,甚至都不是牌桌上的发牌员。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没给任何一方送过一颗子弹,也没跟着谁去搞什么制裁。反倒是一直在说,坐下来谈吧,我们还弄了个立场文件,派了特使来回跑。做的这些事,难道都是假的?
然后,郭嘉昆的话锋转得更快,也更狠了。“不希望战争结束、大发战争财的另有他人。”
他没点名。但需要点名吗?
“战争财”这三个字,像聚光灯一样,瞬间就打在了某些人的身上。数字是最不会骗人的,冲突到现在,光是美国一个国家,扔给乌克兰的军援就过了千亿美元。千亿。这是什么概念?当那边的军火商订单接到手软,能源巨头赚到盆满钵满,当战争成了一门前所未有的好生意时,他们却回过头,指着一个劝和促谈的国家说:“都是你的错。”
这场景,你不觉得魔幻吗?
说起来,波兰这次跳出来,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似乎总在犯一种“战略短视”的老毛病,眼光总是盯着眼前那点小利,或者说,是盯着某个大哥的脸色。
就在前不久,他们不是还干过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吗?为了向美国表忠心,突然就把和白俄罗斯的边境给关了,直接把中欧班列的交通要道给掐了。他们可能觉得这一招太妙了,既能给中国添堵,又能让欧盟难受,简直是完美的投名状。
结果呢?现实狠狠地扇了他们一巴掌。中国压根没乱,扭头就去研究北极航线了;欧盟那边气得够呛,你波兰在我们背后捅刀子,算怎么回事?而他们最想取悦的美国,连个声都没有,一句夸奖都吝于给予。
最后,波兰得罪了中欧两大伙伴,自己国家的物流行业赔得底掉,什么都没捞着,纯粹是演了一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最后怎么办?只能灰溜溜地又把边境打开,让班列重新跑起来。
吃这么大一堑,好像也没长什么记性。这次又在乌克兰问题上,玩起了这种甩锅的小把戏。
郭嘉昆的回应里,其实藏着真正的药方。他说,关键是要“建立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这句话才是点到了病根上。欧洲现在的安全体系,不就是个冷战留下来的古董吗?它充满了排他性,非友即敌,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冲突的温床。
中国的潜台词很清楚:欧洲啊,你该有自己的想法了,别总被人牵着鼻子走。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别让自己的命运永远攥在别人手里。
西方阵营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把“解局者”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说穿了,他们害怕的,恰恰是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因为中国的方案,照出了他们那种“阵营对抗”逻辑的苍白和虚伪。如果问题真的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那他们输送的那些武器,营造的那些“正义”光环,不就成了个笑话吗?如果欧洲真的搞成了一个包容各方的新安全体系,那某个国家在欧洲的军事基地和主导地位,不就岌岌可危了吗?
说到底,“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把锁的钥匙,从来就不在北京。它就在华盛顿,在布鲁塞尔,在那些能真正按下战争与和平按钮的人手里。
郭嘉昆那几句听起来“强势”的话,其实只是在重复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当有人一边给战火浇油,一边又扮演消防员指责别人救火不力时,全世界都该看清楚,这出戏的剧本到底是谁写的。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谁在害怕战争结束?谁又在靠着别人的流血和痛苦,维持着自己的霸权和利润?真正的绊脚石,从来不是那些劝和的声音,而是那些躲在和平的幌子下,深陷零和博弈无法自拔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