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维加斯的游客数量明显锐减,官方数据显示跌幅达到7%,而居民用电价格却逆势上涨了6.5%,这种割裂感,让不少人都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钱包也越来越瘪。
与此住房许可证的发放量跌到了五年来的最低点,开发商不敢轻举妄动,年轻人望着飙升的房价和贷款利率,咬牙也不敢买房。
企业招聘也一度放缓,制造业连续数月出现萎缩迹象,工厂里机器的嗡嗡声少了不少,工人们在休息区叹着气,大家都在想,2025年到底还能不能挺过去。
通胀问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谈话题,统计局每个月八万个价格数据,看似一切都在监控,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物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涨幅哪里止得住。
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经济政策,这时候慢慢浮出水面,表面上说是要保护美国制造业,背后却让人觉得,整体经济体量正在缩小——你说是复古主义、保护主义也行,可归根结底,大家感受到的就是日子变紧了。
2025年2月,特朗普对进口商品反复调整关税,尤其是对原材料和零部件下了狠手,进口香蕉、镓、运动鞋全都中招,零售商挠头,老百姓买单,谁都逃不掉。
耶鲁大学的预算实验室给出数据,美国有效关税率飙到18.3%,创下1934年以来的新高,这种数字让人听着都揪心,大家都清楚,一切都会传导到终端价格上,最终还得普通人自己咽下去。
2025年春天,特朗普在“真相社交”上发文说“没有通胀”,还拿鸡蛋和汽油的价格做例子,说价格在降,可是超市货架上的鸡蛋明明还是那么贵,汽油也只是暂时降了几天,谁信呢。
面对舆论压力,特朗普直接开炮,把劳工统计局局长炒了,还说重要数据不能被操纵,这种操作让不少人看懵了,数据公信力一时成了大家争议的焦点。
与高关税同步推进的,还有政府对福利的削减,医疗补助、食品券、学生贷款,几乎每一项都被砍了一刀,低收入家庭感受到的压力最直接,买菜的钱都得掰着指头算。
2025年6月,白宫推出《一个大而美丽的法案》,说要振兴能源行业,实际效果却被专家质疑,预计十年后绿色能源岗位会减少160万个,发电能力也会缩水330吉瓦,老百姓用电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补贴削减的事还没平息,旅游业又迎来了新一波寒潮,欧洲和亚洲游客明显减少,赌城的老板们开始琢磨怎么自救,农场和护理机构则为劳动力短缺头疼,移民政策收紧让一切都变得更难。
美元汇率在2025年夏天出现了明显波动,全球投资者把钱转移到别处,国内借贷成本抬高,企业融资越来越难,经济活力仿佛被抽走了一大截。
特朗普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态度也很坚决,预算缩减、拨款减少,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叫苦不迭,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样的名校,也可能因为经费问题留不住顶尖学者。
有人说,这样的政策就是在主动选择一个更小的经济体,宁愿缩减生产和消费,也不愿意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竞争,短期看似保守,长期却难免伤筋动骨。
白宫偶尔会给部分行业减税、放松监管,富人和大企业或许暂时能喘口气,但经济蛋糕本身变小,大家终究还是在争那块越来越薄的蛋糕。
2025年秋天,美国的失业率数据也没能带来好消息,不少年轻人毕业就失业,工厂的招工启事变得稀缺,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又要回到上世纪的“萧条日子”。
特朗普偶尔会在公开场合自嘲,说孩子们以后可能只买得起两个洋娃娃,这话没错,可现实是,更多家庭甚至连两个洋娃娃都变成了奢侈品,这才让人心慌。
大家都在问,经济要缩水,物价却像坐火箭,2025年美国到底怎么了,谁来给个答案?
政策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看明白,特朗普更在意国内制造业和资本控制权,哪怕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也要减少全球依赖,试图重塑“美国优先”的经济秩序。
从医疗、教育到能源、制造业,2025年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变化来的快,影响却是慢慢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相关部门的数据报告和专家分析都显示,通胀、就业、消费能力这些核心指标,已经很难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大家都明白,危机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人只能咬牙过日子,节省开支,降低预期,盼着下一个转折点早点到来,可没人能说清,那一天到底会不会真的到来。
媒体、学界、政坛都在争论,特朗普的“缩减增长”路线到底能不能给美国带来长期好处,还是说,只能换来一时的安稳,留下一堆难以收拾的后遗症。
2025年接下来的每一天,都会是分水岭,政策的每一次微调,舆论的每一次发酵,数据的每一次波动,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震荡的起点。
所有人都只能继续盯着新闻和数字,试图从中找到点什么答案,可越看越迷茫,悬念还在继续,结局还远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