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看中国女篮的比赛,我是真有点替姑娘们憋屈。尤其是半决赛打日本那场,大家伙儿是不是也觉得心里头堵得慌?本来以为咱们这回能一雪前耻,结果最后还是让对手溜了。可你要说日本队多强,其实也没到咱们够不着的地步。关键问题在哪?我跟你说,这锅还真不能全甩给球员。
就拿王思雨来说吧,这姑娘什么水平不用多介绍了吧?世界杯抢断澳大利亚那一下子,现在想起来都还激动——这种“大场面属性”的球员,你不用她用谁啊!可偏偏到了和日本这么重要的比赛,她只上了12分钟。这12分钟里,她2投2中拿下5分,比杨力维差不了多少,可人家杨力维几乎打满全场将近28分钟。这操作,你品品,是不是有点“离谱”?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教练另有高招?但再看看季军争夺战,王思雨直接爆发砍下19分7板7助攻,还带着+25的正负值荣获最佳球员。这表现,不比半决赛那些主力差吧?所以说啊,有时候真不是选手不给力,而是教练到底懂不懂怎么用人。
宫鲁鸣老爷子带队经验丰富,这个没人否认。但他对阵容轮换这事儿,是不是太保守了一点?眼瞅着日本队一个个轮番上阵,新鲜血液不断冲击我们防线,人家灵活得像陀螺一样。而我们呢,一直死磕固定阵容,把手里的“王牌”当底牌捂在兜里,说白了就是怕出错、怕冒险。但篮球比赛哪能光靠稳字当头,该放手时就得放开搏一把,否则机会转瞬即逝。
其实很多网友早就看出来门道:“女篮缺的从来不是实力,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时候上的魄力。”这句话扎心但很真实。我们一直强调团队配合、强调纪律,但竞技体育最讲究临场应变。有些球员天生就是大心脏、大舞台上的狠角色,不给她机会发挥,那才是真的浪费资源!
当然,也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大家高估了某个人作用,其实球队整体更重要?我倒觉得这个问题挺值得琢磨——毕竟篮球终归是五个人一起打,但每支球队总需要那个敢于扛起关键时刻重任的人物,否则遇到逆风局只能干瞪眼。所以,用不用王思雨,其实考验的是主帅识人的能力,更考验他的胆量和气魄。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那天宫指导敢大胆一点,让状态正佳、心理素质超群的王思雨多打一会儿,说不定结局就完全不同。不信你去问问身边关注女篮的小伙伴,有几个不遗憾、有几个不吐槽?
所以嘛,我想说的是,中国女篮并非没有未来,也绝非无药可救,只不过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信任自己的核心力量,把该亮出的底牌摆到桌面上,这是每一位主帅必须直面的难题。别再等到输掉以后才追悔莫及,到时候哭天喊地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正一句话,该拼的时候别犹豫,该亮剑时千万别缩手缩脚。毕竟冠军永远属于那些敢于突破自我的勇士,而胜利往往就在一次果断选择之后。如果下一次还能看到中国女篮毫无保留地释放全部潜能,那才叫真正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