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条国境线连接着彼此,也曾因理念差异与恩怨炮火连天。1981年,在中越边境线上爆发的扣林山战役,正是中国从慷慨援外走向坚定捍卫主权的生动例证。
这场历时六十六天的战斗,不仅成功收复了战略要地,更成为此后近二十年边界争议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一步。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与智慧。
兄弟阋墙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中国与越南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巨额无私的援助。
从1950年代直到1970年代,中国对越南的帮助,总计达到了约209.23亿美元,这笔款项是按当时的国际价格计算。援助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大规模军事建设。
1975年5月,越南成功解放南方,实现了国家统一。1976年7月,越南正式宣告了全国的统一。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出现了意外的转折。
早在1960年代,中苏关系就因意识形态差异而逐渐恶化。此后,苏联开始明确支持越南,并以此作为反华策略的一部分。
到了1970年代后期,越南统一之后,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苏联的怂恿下,越南开始奉行恩将仇报的反华政策。
越南不仅悍然入侵柬埔寨,还在中越边境地区持续寻衅滋事。越军不断侵扰中国边境军民,给中国的边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越南的挑衅,中央军委于1978年12月8日,下达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定和命令。中国随即采取了自卫反击行动。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在一个月内迅速取得了胜利,将越军成功驱逐出境,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然而,1979年战后,越军趁中国军队回撤之机,再次侵占了中越边境线上的多个骑线点山头。这些要点包括法卡山、扣林山和罗家坪大山。
越军占据这些高地后,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持续向中国境内开枪放炮。这些侵扰行为对中国边境地区的军民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特别是扣林山地区,越北二军区313师14团9营侵占此地后,修筑了五百多个各种工事。此外,他们还修建了六百多个防炮洞,形成了严密的火力配系,使得此地固若金汤。
扣林山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能够俯瞰中国境内的公路、村寨,还能观察到重要的交通要道,甚至能窥视中方边防的部署。
猛士出征
为彻底消除这一直接威胁,中央军委于1980年12月命令昆明军区在边境地区对越军采取佯动。随后,扣林山战役正式打响,同时广州军区负责收复法卡山。
1981年1月,昆明军区抽调第14军42师负责收复扣林山。师长王润成和政委张跃芬领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王润成师长生于1926年11月,1943年便已投身革命。他自1949年2月加入第14军42师以来,便长期在此部队服役。
1979年2月,王润成被任命为42师师长,并率部参加了对越反击战。在那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歼敌1047人,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王润成久经沙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他长期遂行丛林作战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对于扣林山战役至关重要。
中方在此次战役中吸取了1979年反击战的经验教训,决定主打多兵种协同作战。为此,集中了八千余人的兵力,并配备了四百五十余台车辆。
此外,还集结了一百多门82毫米以上各种火炮,形成了强大的火力优势。这一部署旨在集中优势兵力,确保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拔除越军的据点。
1981年5月6日晚8点30分,王润成师长指挥第126团第一梯队向扣林山战区开进。部队进行了八小时的静默行军,成功抢占了进攻位置。
随后,他们隐蔽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拂晓的到来。这一切都为第二天清晨的突袭奠定了基础,确保了行动的突然性。
1981年5月7日早晨6点30分,中国炮兵群对敌阵地实施了猛烈的炮火覆盖。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精准地轰击着越军的工事和防炮洞。
各参战分队在炮兵的有力掩护下,迅速发起冲击。战士们英勇无畏,向着越军阵地发起猛攻,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
仅仅六个小时后,即1981年5月7日下午3点,中国军队便成功收复了扣林山主峰1705.2高地、1682.3高地以及附近若干小高地。这一速度令敌人震惊。
此次战斗中,第42师副参谋长朱启代理第126团团长,他在拔点攻坚及后来的阵地防御作战中表现出色。朱启多年后成为北京军区司令员,领上将军衔。
然而,战斗并未就此结束。1981年5月8日,越军副总参谋长冯世才急令313师配属榴弹炮团、特工团,企图“夺回”扣林山。
面对越军的猛烈反扑,中国军队沉着应对,坚守阵地。解放军将士们英勇作战,一次次打退了越军的反攻,稳固了扣林山地区的战果。
1981年5月22日,中国军队完全收复了扣林山所有高地,彻底粉碎了越军的反扑企图。战役的初期阶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从1981年5月7日扣林山收复之战打响,到7月10日,这场战斗持续了六十六天。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军队先后十三次打退了越军的反扑。
在此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共击毙越军二百多人,牢牢掌握了中越边境线的主动权。这场战斗的胜利,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1981年7月10日,第126团顺利将扣林山防务移交给了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这意味着前线部队的任务圆满完成,可以进行轮换。
仅仅三天后的1981年7月13日,各参战部队陆续归建,收复扣林山之战正式胜利结束。扣林山战役的落幕,标志着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成功。
战后,中央军委盛赞此战“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此次胜利不仅收复了失地,更在战术运用上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126团1营在扣林山战斗中表现英勇,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的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最高肯定。
历史回响
扣林山战役的胜利并非边境冲突的终点,而是长期对峙的序章。1981年至1989年间,中越边境线上仍持续爆发着大大小小的边境战争。
这些持续的冲突极大地消耗了越南的国力。到了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越南失去了其最主要的支持来源,被迫调整了外交政策。
越南开始积极提出“促进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寻求与中国的和解。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为最终的边界解决奠定了基础。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中越两国签订了《中越边界条约》。这份条约以明文条例形式,最终确定了扣林山的归属权。
根据条约规定,扣林山以主峰为边界线,南北两侧分属中越两国。这彻底解决了扣林山地区的长期争议,实现了边境的长期稳定。
扣林山不仅是地理上的界碑,更是中国外交政策和国家意志的重要里程碑。它清晰昭示了国家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
王润成师长在扣林山大胜之后,做出了一项令人敬佩的决定。当时他五十五岁,却主动从师长位置上退下,为年轻一代提供舞台。
他认为自己可能不适应军队未来合成作战的发展需要,展现了一位职业军人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风骨令人敬仰。
王润成师长的老部队,第14军42师,也于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中奉命撤编。这是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必要的调整与牺牲。
2017年11月,王润成与世长辞,但他作为一名充满历史责任感的职业军人,为军队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中。
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上,一面写有“扣林山战斗英雄营”的战旗在队列中庄严亮相。这面战旗,如今由武警云南省总队机动第三支队机动一大队继承。
结语
从战旗方队中的荣誉旗帜,到清晰划定的边界线,扣林山战役的遗产代代相传,提醒着我们岁月静好背后,总有负重前行的英雄与永不妥协的国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