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你知道吗,水泥竟然可以造船?超乎想象,快来围观吧!

你知道吗,水泥竟然可以造船?超乎想象,快来围观吧!

发布日期:2025-08-07 06:44 点击次数:154

你有没有想过,一块沉甸甸的混凝土砖头,如果掉进水里,肯定是“扑通”一声直接沉底吧?

这太符合常理了。

但是,如果我说有人能把它做成船,还能让它载着货物甚至人,稳稳当当地漂浮在海上航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天方夜谭?

别不信,这种由水泥、沙子和碎石浇筑而成的神奇船只,不仅真实存在过,还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关键的时刻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当那些我们熟悉的钢铁巨兽变得稀缺时,这些笨重的“水泥疙瘩”反而成了救星。

说到历史,这混凝土船的开端还真的挺有分量。

故事要回到1848年,一位名叫约瑟夫·路易·朗贝尔的法国人,搞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东西——当然,我说的不是那艘他用水泥造出来的小小划艇本身。

这艘船虽然新鲜有趣,甚至在后来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上露过脸,但朗贝尔真正的伟大之处并不在这儿。

他可是钢筋水泥的发明者!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桥梁,它们能拔地而起,最初的“筋”与“骨”都可以追溯到朗贝尔的这项发明。

所以你看,有时候直觉真会骗人,用钢筋骨架撑起来的水泥壳体,只要设计对路、结构密封,形成足够大的空间排开海水,获得浮力,它就能飘起来,道理和铁造的万吨巨轮是一样的。

好,既然原理上说得通,那混凝土船比起它风头正劲的钢铁对手,到底有啥独到之处呢?

它后来的崛起和没落,答案其实都藏在这几方面的优劣对比里。

最显而易见、也最迫使其登上历史舞台的优势,就是它实在太省钢了!

想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钢材都珍贵到什么地步了?

简直成了紧俏的战略物资。

打造一艘同样大小、同样承载能力的传统钢船,需要堆砌大量的钢板、龙骨和各种钢结构。

但换成混凝土船呢?

所需钢材可能还不到传统钢船的一半,主要的重量都交给了更容易获取的水泥、沙子和碎石。

这对处于战时、钢铁产能吃紧的国家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露。

第一次世界大战,尝鲜的是美国人。

他们比较谨慎,先搞了12艘出来,主要是想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得通。

其中最大的一艘,长度居然达到了132米,放在当时绝对不是小打小闹的玩具船了。

这场试验意义重大,以至于后来还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小插曲:1918年,美国抓到了一个德国间谍,你猜从他身上搜出了啥宝贝?

竟然是一套完整的混凝土船设计图和建造方案!

连敌人都眼馋到要来偷技术,足见它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战略价值有多高了。

时间推到二战,战火更猛烈,对资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美国这回下手更狠了,直接批量建造了24艘长度大约111米、依靠蒸汽机推动的混凝土货船。

而且在技术上也有进步,他们对混凝土的配方做了优化,造出来的船比起一战时的前辈们,在坚固程度上更胜一筹。

除了这些带“心脏”(动力装置)的货船,美国海军还打造了数量更庞大的家伙——至少80艘无动力混凝土驳船。

这些大块头本身动不了,全靠拖船拉着走。

它们长得倒和我们印象中那种四四方方的大块头不太一样,船体线条更接近普通货船的样子,主要用于搬运石油、各类矿石、武器弹药以及各种军需补给,尤其擅长运那些需要特殊温控的冷藏货物,比如冻肉、医疗物资什么的。

大西洋对面的英国也跟上了步伐,造了不少混凝土驳船。

这些在战时被仓促生产出来的“水泥疙瘩”,可不是在港口里晒太阳的。

它们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任务——投入到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

想想看那个场面:几十上百艘的混凝土船组成的混合编队,冒着枪林弹雨横渡英吉利海峡。

它们主要干嘛?

运弹药!

运燃料!

充当连接滩头和运兵舰的浮桥!

甚至被有组织地凿沉,作为人工防波堤的一部分,保护脆弱的海滩登陆点!

更有一些安装了发动机的“水泥船”,甚至直接承担起运送士兵的任务,或者在后方充当供部队休整用餐的“海上移动餐厅”。

这些原本被视为替代品的混凝土船,在那个辉煌(且残酷)的登陆日,实实在在出了一份大力气。

除了战时解“钢”之急,混凝土船在日常使用中还藏着几个挺大的好处。

首先是材料资源丰富得很。

水泥、沙子、碎石这些东西,基本到处都能找到,不像钢铁那么依赖庞大的采矿和冶炼工业链。

这种取材的便利性,让混凝土船厂可以比较灵活地在不同地区建立起来,不必非得挨着大型钢铁基地。

而且,盖这种水泥船的技术门槛也相对低一些,不需要特别高精尖的加工设备,船厂的建设、运营和人力成本都能往下压。

这对于那些当时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的地方来说,搞点混凝土船运货,确实不失为一条能走通的路子。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就是它的“耐操性”——抗腐蚀能力贼强!

铁船最大的天敌就是海水和空气带来的锈蚀,需要经常涂防锈漆、除锈、更换腐蚀严重的钢板,麻烦不说,花费也大。

混凝土船呢?

只要不撞出大裂缝,海水盐水拿它根本没啥办法,完全不用担心生锈这回事。

如果运气不好真碰上磕碰,船体裂了,维修起来也算方便直接,用水泥浆、环氧树脂或者类似的修补材料把缝糊上、填结实,又能顶不少年。

这种天生的“抗腐蚀体质”,使得混凝土船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远低于同等钢船。

说到磕碰,混凝土还有个钢船未必比得上的地方——更扛撞。

无论是和其他船碰了,还是撞上冰山、暗礁之类硬邦邦的家伙,混凝土船体整体崩裂的可能性其实反而小一些。

水泥这东西本来的特性就比较能吸收冲击力,不太容易像薄钢板那样一下子撕裂或者被捅个窟窿,船体结构的完整性能保持得比较好。

正是由于这种不易生锈的特性,前面提过的维护成本低就更突出了。

平时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定期巡检,仔细看看船体外壳有没有新产生的裂缝,一旦发现就及时修补。

这种省心省钱的特性,对于那些需要跑偏远航线的船,或者在基础设施(比如修船厂)不那么完善的地方作业的船来说,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

此外,混凝土对温度的反应不像金属那么敏感和剧烈。

金属热胀冷缩变化得快且明显,混凝土相对“迟钝”一些。

因此,混凝土船在运输那些对温度波动敏感、需要“稳定”环境的货物时,似乎更有优势,比如运输温度较高的石油或者需要严格低温冷藏的货物(甚至有说法认为理论上能更稳定地运输液化气)。

这在气候多变、需要穿行不同温度带的航线上,或许是个潜在的加分项。

听完了这堆优点——“省钢”、“好取材”、“耐腐蚀”、“好维修”、“抗撞”、“温度稳定”——你可能心里都要犯嘀咕了:这么多好处,听起来简直完美啊,比钢船还厉害?

那为啥我们现在一条都看不见了,航运市场完全被铁家伙和玻璃钢统治了呢?

哎,这就是事物总有两面的道理了。

混凝土船的优势是很实在,但它的缺陷也确实太致命了,尤其在今天这个一切讲究成本效益、效率至上的世界里。

第一个“硬伤”就是:太重了!

没错,纯比密度,混凝土大概是钢材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水泥石头等混合后密度通常2.4吨/方,钢7.8吨/方)。

但是,为了实现结构强度,用来弥补混凝土比较脆、抗拉性能差的弱点(所以里面要有钢筋加强筋),整个船体必须做得非常厚实笨重!

通常船壳壁厚得加码到常规钢船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厚度一上来,整条船的分量就压不住了。

结果呢?

同样的船体内部空间,因为船壳本身吃掉太多重量,能装货的有效载重吨位(DWT)就少了一大截。

或者,你想装一样多的货,就只能把船本身造得更大更庞大才行。

船体大且重,在水中航行时需要排开更多的水(排水量更大),遇到的水阻力自然也更大,船想要跑起来就得烧更多的油去推动它。

这就直接引出了第二个大毛病:油耗高,燃油经济性差。

在油价高企的时代,这简直是航运公司的噩梦。

这还没完。

第三个短板是:运货效率低。

把前面两点放一起看就很明白了。

同样长度的船(比如同样百米长的货轮),钢船能稳稳当当装一万吨货,混凝土船可能吭哧瘪肚只能装五千吨出头。

为啥?

因为结构重量占去了太多份额。

拉一趟活,跑一样的路线,烧的油可能还更多,但运的货却少得多,这经济效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第四个“死穴”指向了综合成本。

单看材料本身的价格,水泥、沙子、碎石这些“土疙瘩”,按吨算肯定比精炼过的钢材便宜不少。

但是!

前面说了,造一条混凝土船,因为需要大大增加船壳厚度和材料用量,并且船体形状更复杂(想想那些浇筑用的模具多精细),制造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工(绑扎钢筋、搭建模板、浇筑、养护、打磨……),耗时间(混凝土凝固养护需要时间)还相当考验技术水平(结构强度、密封等)。

把这些材料费、人工费、时间成本和特殊工艺要求等等统统算进去,造一条同样大小、同样用途的船,混凝土船的总造价未必比钢船低,甚至可能更高!

而在后续运营中,运载效率低、油耗高这两项又会持续不断地增加它的使用成本。

这买卖算来算去,用网友们常说的话就是:真不划算!

不是打仗那种特殊时期,钢材实在搞不到手,哪个精明的商人愿意选这种明显亏本的运输方式啊?

它的种种劣势,像油耗过高、运载能力相对低下、以及综合成本不够经济这些硬伤,在和平时期追求效益的航运市场里,基本上就宣判了它的“过时”。

技术进步飞快,钢材供应恢复并变得强大,焊接技术日益成熟高效,这些都让钢船的建造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等到战争一结束,混凝土船除了个别特殊用途(比如固定用途的趸船、甚至养殖平台等),在海上机动运输领域,很快就被扫进了历史的角落,成为了特定时代的特别产物。

说到今天的遗迹,如果你对它们的故事感兴趣,想亲眼见见这些历史的遗存,最著名的打卡地点大概就在古巴了。

沿着那边的海岸线搜寻,运气好的话,你或许能瞥见一艘名叫“圣帕斯夸尔号”的庞然大物。

它可不是博物馆里的精致藏品,而是一艘被抛弃在海边多年的老家伙。

这艘年纪已经超过百岁的混凝土油轮,它的晚年生涯倒是有点出人意料。

据说在1990年代,有人脑洞大开,把它改造成了一间相当特别的海上酒店——想象一下,住在这样一艘由水泥浇筑、命运多舛的旧船里,面对浩瀚的加勒比海,那感觉,有网友开玩笑说,绝对是体验了一把现实版的“幽灵船”,只不过没那么恐怖,反而多了点沧桑和奇妙的氛围。

这些曾经穿行于惊涛骇浪,在世界大战后勤线上担负重任的“水泥漂浮物”,用一种近乎悖论的方式证明了: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甚至是最笨重的材料里,也存在着解决问题的可能。

它们虽然最终被效率和效益的浪潮吞没,但那段在战争岁月里“挺身而出”的独特历史,就像搁浅在古巴海岸的圣帕斯夸尔号一样,凝固成了航海史册中一段带着奇特质感又绝对真实的传奇。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