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的北京怀仁堂热闹非凡,一位中校突然扯了扯崭新的军装领口,嘴里嘟囔着:"要是董军团长能来领衔该多好。"周围几个老兵闻言都沉默了,他们胸前崭新的军装上空荡荡的,心里却装着二十四年前赣南冬夜的那把火。礼堂里将星闪耀,31位从同一场起义走出来的老战友正昂首挺胸接受军衔,可当年拍板起事的"铁四角"——董振堂、季振同、赵博生、黄中岳,一个都没出现。
1931年的秋天,蒋介石把第26路军这支刚从冯玉祥西北军收编的"杂牌军"塞进江西剿共前线。当兵的心里都明白:"嫡系部队吃香喝辣,咱们这些后娘养的只能啃树皮,打赢了功劳是人家的,打死了连块像样的坟都没有!"地下党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挖墙脚":"弟兄们,红军那边官兵平等,干不干?""干他娘的!横竖都是死,不如死得痛快!"几个军官一合计,暗号就定下来了——"立正!向左看!"
12月14日凌晨,宁都城头突然火光冲天。7000多人齐刷刷调转枪口,一夜之间全成了红军。国民党的报纸炸开了锅:"西北狼反水了!"苏区的老百姓却看见这支队伍进城时,当官的和当兵的一起抬伤员,炊事班把最后一口热粥让给了路边饿得直哭的孩子。
董振堂那双"豹子眼"在战场上格外醒目。这位河北汉子天生一副火爆脾气,打仗永远冲在最前面。宁都起义时他带着人直奔军火库,当上红五军团副指挥后,战士们都说:"跟着董老总打仗,死了都值!"1936年西征时,他在甘肃高台被团团围住,子弹打光了就抡起大刀片子,最后身中七弹倒下。后来参加授衔的老兵提起他就叹气:"老董要是能活到55年,肩膀上怎么也得扛三颗星。"
季振同拿着铅笔在地图上画圈的样子活像个教书先生。这个保定军校的高材生策划起义时就说:"拿下电话局,全城就是咱们的!"当上红五军团总指挥那年他才31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1932年那场"肃反"风暴来得突然,他被扣上"军阀残余"的帽子押走时,还笑着对警卫员说:"小鬼,我那套新军装可得给我留着。"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再没回来。
赵博生推演战术时最爱泡一壶浓茶。作为26路军的参谋长,他制定的作战计划连敌人都佩服。起义成功后,红五军团在长员庙被国民党三个师围攻,他举着望远镜喊出的那句"不要等,直接穿插"成了经典战术。可惜战斗最激烈时,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后来有人算过,要是他能活到建国后,最差也得是个中将。
黄中岳带兵打仗讲究一个"狠"字。这个冀东汉子当团长时就以治军严厉出名,宁都起义时他的团负责包抄县衙,动作快得连当地警察都没反应过来。改编成红五军团15军军长后,他带着部队硬是撕开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可惜后来被扣上"军阀作风"的帽子,三十岁就含冤而死。直到1955年授衔时,他的档案还锁在厚厚的灰尘里。
有人纳闷:"为啥这场起义能出31个将军?难道他们格外能打?"其实道理很简单,西北军出身的军官们本来就有两把刷子,投诚后更是如鱼得水。就像老把式得了块好地,种出来的庄稼能差到哪去?再加上红军那会儿正缺指挥人才,这帮人从排长到军长都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比军校里纸上谈兵强多了。
授衔仪式结束后,有个老兵蹲在礼堂外边哼起了小调:"一更里呀,月儿冒尖尖,宁都城外换新天......"他没敢唱完,因为后边还有四段词,每段都藏着一个名字。如今宁都起义纪念馆的墙上,四位无衔者的照片和31位将军的肖像挂在一起。讲解员常说:"军衔会褪色,历史不会说谎。"那些没能戴上的将星,早就化作了满天繁星。
这篇文章就是专门用来分享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东西的,跟侵权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把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