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舞台上,言语的力量有时远超钢铁。一场发生在8月5日印度电视直播间的激烈辩论,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当时,中国学者高志凯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未曾厉声斥责,仅仅用一句话,就引爆了印度社会积蓄已久的情绪,让原本充满敌意的氛围瞬间逆转。
压抑已久的怒火
彼时的印度,正处在一种内外交困的窘境之中。国际上,印度感觉自己遭受了背叛。美国曾一度将印度捧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助长了其“全球大国”的自我认知。然而,当印度在某些问题上失去利用价值后,华盛顿便毫不犹豫地露出了真实面目。
2025年6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以“印度资助俄罗斯战争”为由,对印度钢铁征收高达45%的惩罚性关税。其核心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印度必须立刻停止进口俄罗斯的石油。这种赤裸裸的胁迫,让印度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被“用完即弃”的屈辱和愤怒。
更让印度感到不安的是,美国在施压的同时,转头便加强了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特朗普甚至邀请巴基斯坦军方将领共进午餐。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在印度的伤口上撒盐,彻底打破了印度长久以来对西方阵营的幻想。
在国内,总理莫迪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他此前所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此刻正将他自己架在高台上。经济层面,卢比持续贬值、外资加速撤离、制造业空心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他急需一个能够转移国内矛盾的出口。在汹涌的民意面前,任何对美国的妥协都可能被视为“叛国”行为。
一句戳中痛点的开场白
正是在这种全民情绪如同火药桶一般的背景下,印度知名主持人阿纳布的电视辩论节目《新印度崛起》拉开了帷幕。阿纳布以其强硬甚至粗暴的主持风格著称,在以往与高志凯的连线中,他曾多次强行打断对方发言,甚至直接闭麦。
这一次,辩论的焦点直指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节目现场火药味十足,一边是高志凯与俄罗斯能源专家伊万诺夫,另一边则是两位来自美国智库的成员。阿纳布开场就咄咄逼人,他紧盯着美国嘉宾本杰明质问:“白宫是不是在勒索印度?”
就在气氛剑拔弩张之际,高志凯出人意料地抓住了话头。他没有急于为中国辩护,也没有空谈中印友谊,而是单刀直入,直接戳向了印度最深的痛处。他用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比喻说道:“现在美国正用枪顶着印度脑袋,要求印度投降,因为他并不认为印度很强大!”
这句话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紧接着,高志凯话锋一转,没有继续渲染印度的屈辱,反而开始盛赞印度的实力。他直视镜头,用极快的语速列举了印度的优势:“14亿人口全球第一”、“经济增速碾压日德”、“年轻劳动力储备世界最强”。
这些话如果从一个美国人口中说出,或许会被当成客套,但从一个长期被印度视为“竞争对手”的中国学者口中说出,其分量截然不同。这不再是奉承,而是一种来自同级别对手的认可。这番话精准地满足了印度的大国自尊心,也瞬间消解了主持人阿纳布和现场观众的戒备。
“中国行,印度更行!”
在成功卸下对方的防备后,高志凯打出了第二张牌,那就是建立共同的身份认同。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拿出了中国反抗美国霸权的实际案例和数据。他引用路透社的报道指出,由于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导致美国F-35战机的零件交付延迟率一度高达37%。
他补充道:“中国去年对美稀土出口量降了80%,现在美国军工厂只能拆导弹回收稀土。”这些详实的数据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具说服力。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国也曾面临甚至正在面临美国的巨大压力,但美国的霸权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已经找到了有效的反制手段。
通过分享这段经历,高志凯巧妙地将中国的角色从一个潜在的“威胁者”,转变为一个共同抗争的“先行者”。他向印度人传递的潜台词是:这条路我们走过,虽然艰难,但是能走通。这种基于共同遭遇建立起来的情感共鸣,迅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当全场情绪酝酿到位后,高志凯抛出了那句足以载入公共外交史册的“王炸”。他突然转向主持人阿纳布,提高了声调:“10年前美国用制裁吓唬中国,现在中国贸易额反超美国。既然中国能打破霸权,印度为什么不能?中国行,印度更行!”
这句话的杀伤力是核弹级别的。它没有丝毫的傲慢,反而是一种极致的鼓舞。它没有说“印度应该学习中国”,而是说“印度可以超越中国”,这精准地切中了印度社会长期以来渴望与中国比肩甚至超越中国的国民愿望。
被点燃的演播室
高志凯话音刚落,主持人阿纳布“砰”的一声猛拍桌子,激动地站了起来。他不再是那个处处设防的主持人,而是被彻底点燃了。他对着美国嘉宾怒吼:“听见没?中俄印三国GDP占全球33%!美国连俄罗斯都压不住,还敢威胁我们?”
阿纳布的情绪彻底失控,他指着本杰明继续说:“美国的总统不是印度的总统!”屏幕上,俄罗斯专家伊万诺夫憋着笑低下头,而美国嘉宾本杰明脸色铁青,只能支吾着辩解说政策更迭属于正常。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在节目尾声。当阿纳布用印度石油部2025年的数据——“印度已把俄油进口占比提到22%”来回呛美国嘉宾时,现场的印度工作人员竟然魔幻般地全体起立鼓掌。整个演播室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这场辩论的戏剧性效果迅速蔓延到了线上。印度社交媒体上的热词,从之前的“中国威胁”迅速转向了“中印抗美同盟”。此前,印度《铸币报》的一项民调还显示,有70%的民众认为“中国是最大威胁”,但节目播出后,舆论风向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笔者以为
高志凯的成功并非偶然,再高明的言语也需要合适的土壤。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印度社会在内外压力下那种极度渴望被认可、急需情感宣泄口的集体心理。他的话语,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早已浸满汽油的干柴。
他给印度的不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剂强心针,一种“我能行”的强大心理暗示。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在国与国的交往中,除了硬碰硬的利益博弈,深刻理解对方的渴望、尊重对方的骄傲,在共同的困境中寻找共鸣,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对一个内心骄傲又敏感的邻居,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或许只会让彼此间的壁垒越来越高。而像高志凯这样,以一种更具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进行沟通,或许才是打开心结、走向共赢的更优路径。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