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世界还在努力从地缘冲突带来的余震中缓过神来,美国却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渐渐偏离。不是战火,也不是制裁手段,更不是为了选举制造的噱头,而是一场悄悄展开、波及面更广、影响更深远的“国家走向大调整”。
托马斯·弗里德曼等不少重量级专家最近纷纷发出警示:曾经的国际秩序缔造者,如今正慢慢变成体系里的“掠夺者”。
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实打实的事情,从经济策略到外交布局,从制度改造到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一环接一环的危机正在发生。如果国际社会还把美国当作那个“指引方向的人”,恐怕得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盘啦。
经济的角色反转:从发动机变成抽水机
过去几十年,美国就像全球化的发动机,带动着世界前行。而如今,它更像一台“巨型抽水机”,专门把别人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往自己这儿抽。
到2025年头,特朗普政府动起了新一轮关税大棒,范围广得吓人,税率也高得令人咋舌,连以前政府的官员都觉得“惊呆了”。不管是从欧洲进口的汽车,还是亚洲的电子产品,就算是美国公司在海外建厂的东西,也难逃避这次“收税大业”。
这些高额关税表面上看是为了护美国制造,实际上更像是在推行“全球财富转移”的一环。
美国用行政措施硬生生地调整贸易格局,把生产成本转嫁给合作伙伴,把通货膨胀带到别的国家,自己却暂时享受着一些好处。这不算是真正的贸易协商,更像是靠国家规模当武器的系统性掠夺罢了。
而且,美国财政方面也在玩“打白条”的把戏。所谓的“大美丽法案”一经国会通过,债务上限就被抬高了,不过新增的预算大部分都花在了军费和边境墙这些政治象征性项目上。
据国会预算办公室7月的报告显示,咱们美国联邦债务已经超过了GDP的145%,还在不断地快速增长。
以后这笔债谁来还呢?很可能就是全球持有美元资产的那些家伙——比如说发展中国家的央行,还有普通的美国人。换句话说,美国用借债买东西的方式,把未来的隐患包裹成了一个“全球炸弹”。
更奇怪的是,经济数据还变得有点莫名其妙。2025年5月,特朗普就直接把劳工统计局的一部分核心技术人员给解雇了,理由竟然是“就业数据不可信”。
刚上台的官员,更偏重“感觉”和“民意”,而不是那冷冰冰的数字。这样的做法就让人一头雾水——一个连自己经济现状都不愿正视的国家,还能指望他的政策多讲科学呢?
挺有意思的是那所谓的“效率革命”嘛:特朗普竟然让马斯克出面领衔“政府效率部”,这听起来就像是硅谷的风把华盛顿给吹进来了似的。
不过,没多久,这场变革就走偏了,很多政府项目都让一些和马斯克关系不错的公司接手,合同审批变得含糊不清,利益输送的苗头也挺明显的。
刚开始承诺的“精兵简政”,到头来变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说到底,这不是真正的改革,反倒像是在用制度的外壳掩盖着资源的蚕食。
外交操作变脸:从盟友领袖到政策赌徒
美国的外交策略也慢慢变成了像赌博一样的玩法,讲的不再是长远的战略,而是看手里有没有牌、有没有筹码。
也门的战场,真是个典型例子,从2025年2月开始,美军对胡塞武装持续不断地展开空袭,每次都搞得热热闹闹,有直播,有记者团,还有推特上的战报,样样不少。
不过啦,实际上效果怎么样呢?胡塞武装照样掌控不少区域,冲突没有减轻,反倒激起了更多反美的情绪。这场军事表演,看起来更像是在搞形式,没啥实质性的稳定作用,反而让地区的乱局越搞越长。
更让人觉得尴尬的是,美国这边对盟友的态度变得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乌克兰那边局势紧张,然而美国在援助上老是摇摆不定,一会儿说“坚决支持”,一会儿又强调“这不是咱们的事”。
这一高变脸,搞得欧洲盟友都糊涂了,北约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法国总统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欧洲得靠自己组建安全体系”,这在以前想都没想到的事。
当美国把盟友当作谈判的筹码来用的时候,信任就不再是那根连接的线了,而变成了像一次性用品一样随意抛弃的东西。
更搞笑的是,美国竟然对全球的公共资源虎视眈眈,国内突然有人出来喊要“重新考虑”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尽管巴拿马政府一口咬定没有在谈判,可美国的媒体却满天飞,炒作“运河安全出了问题”。
还有那句让人哭笑不得的“买格陵兰岛”,竟然又被特朗普提了出来。
虽然丹麦政府很快就拒绝了,但这个念头背后,暴露出一种令人觉得不舒服的老旧帝国观念:土地能用钱买,人家的主权也能拿来当谈判筹码。
这种想法早就不合现今国际体系的规则了,可它却被包装成“增加资源储备”的战略考虑,真让人觉得挺担心的。
规则悄然重写:全球体系的隐形塌陷
当一个人口众多、规模庞大的国家采取“掠夺者”的思维方式,整个世界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美国的策略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个别现象,而变成了对整个规则体系的一种持续性破坏。
美国频繁耍出关税大棒,逼得不少国家不得不重新摆布产业结构,大批企业不得不搬迁、重整、拆散供应链。这根本不是经济升级,而是“被迫重组”,花的代价可真是高得吓人。
这些花费最终都在商品价格上反映出来,全球消费者都得分担。美国实际上是在全世界“暗中加税”,一边喊着自由市场,一边硬生生地把游戏规则搞得变了样。
本来,世界贸易组织是个专门协调全球贸易的中立平台,可如今却被美国不断边缘化。特朗普政府多次组织上诉机构新成员的任命,搞得这个机构几乎要“瘫痪”了。
这就直接削减了国际社会应对贸易争端的实力,促使各国慢慢转向双边协商或地区协议,全球合作的根基也开始摇摇欲坠。
碰上这种情形,全球都在“搬砖”规避风险:欧洲赶紧推进战略自主措施,日本积极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拉美国家也在想办法少依赖美元进行融资。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阵痛,但这个趋势已经无法逆转。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掌控的全球体系,正逐渐走向“去中心化”,不再是单一的核心,而变成多极并存的局面。
弗里德曼提到的“大解体”,不仅意味着美国内部制度的崩溃,也象征着这个超级大国逐渐远离国际责任,转向追求自身战略利益。当全球的主导声音渐渐转变,整个合唱队的节奏也会跟着乱了套。
国际社会不能在一味等待奇迹的出现,而得在这变幻莫测的局势中主动调整自己,重新寻找稳定的支点,建立一个不再依赖某个国家善意的全球新规则。毕竟,今天的沉默,说不定就是明天失控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