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一滑,看见这标题,瞬间就想翻白眼。印度媒体又在喊“我们被欺负了”?我寻思着,这剧本是不是有点太熟了。可话又说回来,他们自己那边儿的舆论,到底怎么回事儿?
你看,前两天又爆出个事儿,说是有几个印度人在国外,又碰上什么不公平待遇,当地媒体就炸了,说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我赶紧去搜了搜,确实有报道,像是路透社、BBC都有零星提到。他们说的那些细节,听着是挺憋屈人的。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每次一到这种时候,印度媒体和一部分民众就特别喜欢扮演那个受害者角色,全世界都欠他们似的。
但这事儿不是单方面的。我查了点资料,发现印度国内,特别是对外籍劳工和少数族裔的态度,也一直挺复杂的。不是说完全没有歧视,而是说,当他们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别人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回头看看自家的情况?我看到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提到过印度国内不同社群之间,经济发展和机会的不平等问题。一些人权组织的报告里,也零星提到过外籍工人(包括一些南亚国家的工人)在印度可能遭遇的待遇问题。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你说,这种“受害者”的身份,是不是有时候也挺好用的?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很多问题就好像可以被合理化了。当他们自己对外展示一个“团结一致对外”的形象时,内部的矛盾就容易被掩盖。可这种掩盖,就像是把垃圾扫到床底,迟早是要暴露的。
我有点好奇,究竟是什么让印度媒体和民众,这么急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那个“受委屈”的角色?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需求?我看到一些分析,说这跟印度试图提升国际地位,吸引外资和关注的战略有关。通过强调“被歧视”,来博取同情,争取国际社会的声援。听起来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顾此失彼?
你想想,当他们在国际上大声疾呼自己被如何对待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某些行为,是不是也给别人带来了不适?我看到一些印度国内的社会观察,说当地对待一些特定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是完全公平。根据印度的一些劳工权益组织的调研,一些低技能的外来劳工,在工作时长、工资待遇,甚至人身安全方面,都可能面临一些挑战。这些信息,在印度主流媒体上,可能就不是那么显眼了。
这种“双标”的情况,你说会不会反而加剧了外界对印度的负面印象?当一个国家,在对外宣传自己有多么“受欺负”的如果内部的某些问题又被揭露出来,那给人的感觉就非常微妙了。我查到一个统计,关于印度在一些全球性平等指数上的排名,虽然一直在进步,但进步的幅度和涉及的领域,似乎并没有他们媒体宣传的那么理想。
你说,这就像是,你在外面抱怨别人不给你面子,可回头看看,你自己在别人家里,是不是也没给足别人面子?这种逻辑,有点绕,但细想一下,是不是就那么回事?他们现在一边在外面喊着“保护我们的国民”,一边在内部,有没有给到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个公平的环境?
我反复看这些信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到底是他们真的觉得委屈,还是在利用这种委屈来达到某种目的?我总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可信息又这么碎片化。我能看到的,是他们愤怒的呐喊,可我更想知道,这种呐喊背后,还有什么没被说出来?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印度媒体又因为“种族歧视”而义愤填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多问一句:他们的“受害者”叙事,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他们自己选择呈现给世界的呢?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