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养子登基之谜:赵构退位是无奈还是别有用心?玄机重重

养子登基之谜:赵构退位是无奈还是别有用心?玄机重重

发布日期:2025-09-03 02:51 点击次数:148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已经56岁的宋高宗赵构作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把皇位让给了养子赵昚,他自己则退居德寿宫,成为了太上皇。

赵构这个动作在两宋历史上可说是少见,既不算是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的无奈之举,也不像是功成身退的洒脱选择,而是一场经过深谋远虑的权力角逐。

退位之后的赵构,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核心,反倒用更低调的手段不断影响南宋的政局。这种操控的手法,简直可以说是封建皇权操作的典范。

赵构的困局

赵构的后代命运和南宋早期的动荡局势密不可分。建炎三年(1129 年)的“苗刘兵变”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叛乱军逼得赵构退位,把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扶上了皇位。虽然兵变最后被平息,但这次惊险的事变彻底埋下了潜在的危机。

赵旉在临安的行宫里休憩,一天宫人不小心踢到摆放的金炉,碰撞出的巨响把本来身体虚弱的幼童吓得惊慌失措。从那以后,他一直高烧不退,太医们也没办法帮上忙,最终在行宫里撒手人寰了。

更要命的是,同年金兵攻占扬州的时候,赵构正和宫女亲热在行宫里,听到敌人已经到达城下,他慌忙披上盔甲逃跑。这次极度的惊恐,给他留下了终身不育的隐疾。

此后二十来年,赵构走遍名医,招收妃嫔,始终没有再生下孩子。在这段时间里,朝中的大臣们多次奏请从宗室中选个继承人,吏部尚书孙近还坦率地说:“储贰啊,国家的根基就在这呢。眼下皇上年纪还轻,正是鼎盛时期,可偏偏还没立储,实在是令人担心人心啊。”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立储声音,赵构也只能无奈地认清这个难题,甚至暗中对宰相秦桧发牢骚:“朕都快五十了,膝下还空着呢,宗室子弟虽然不少,可谁的品行和才能才是真的好啊。”

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皇族差点全都被清理干净,但南方还有两股宗室势力不能忽视。一个是以濮王后裔为代表的太宗一脉,另一个是以安定郡王为象征的太祖后裔。其中齐安郡王赵士㒟掌握兵权,在赵构登基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家族在军中关系错综复杂。

绍兴十一年,岳飞下狱时,赵士㒟竟敢直闯秦桧府邸,以家族百口性命担保岳飞无罪,《三朝北盟会编》详细记载了当时场景:

士㒟撕裂冠带,拉住桧的手说道:岳将军忠诚勇敢,大家都知道,如果您处死他,怎么向天下交代?

这种坦率的态度让赵构既心生畏惧,又警觉,心里明白,要是用这类倔强的宗室子弟做太子,自己退位之后,肯定会遇到“主少国疑”的麻烦。

皇位重归宋太祖一系

比起这个,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赵昚的出身其实要普通更一些。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只不过是个从八品的宣教郎,在宗室里没有什么力量根基。

在绍兴二年的那个时候,六岁的赵昚和另外一个宗室子赵琢一块儿进了宫。赵构特意安排了个考验:给他们各十名宫女,半个月后叫他们回来检查。结果一看,赵昚身边的宫女还保持着原样,而赵琢的宫女早已经失去了纯洁。

这件事的细节让赵构最终决定了人选,赵昚入宫以后,一直在赵构身边帮着照料,动静言行都在太上皇的严密监视之下,连吃喝拉撒的事也都由赵构的信得过的太监亲自操办。

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撕毁了和谈,大肆南下进攻,前线军队直逼长江北岸。在采石矶之战之前,临安城里的官员家属已经开始撤离,很多士人都直言不讳地骂赵构,“养兵三十年,居然让胡骑喝马水在长江上”。

太学生程宏图带领几百人伏地进谏,直言“主和误国”,还有人直接在宫墙上题诗:“乾坤大落东南角,天子深居醉不知。”

这样一来,舆论的压力让赵构都睡不着觉。有一天深夜,他叫来枢密使叶义,忧心忡忡地问道:“朕在位三十多年,纵夜以继日,却走到这步田地,名声都败得一塌糊涂。不如就让贤,让新帝接手,好好收拾这烂摊子吧。”

在这般舆论的压迫下,退位算是赵构的一个解脱办法。让赵昚以“主战”之姿登基,不仅能迎合军民抗金的诉求,还能把北伐的危险转嫁给新帝,算是巧妙的一个策略。

正如赵构对赵昚所说:“朕在位三十六年,年纪大了又身体不舒服,一直想着退休,这事交给你,我就放心了。”

这副看起来很飘逸的说法,其实就是把棘手的问题委托给别人罢了。在退位的那一天,赵构还特别叮嘱朝中的官员:“新皇一定仁爱孝顺,必能继承大统,你们得全力帮衬他,可别让我失望了。”

为了让这次传位显得更有理据,赵构特意安排了“太祖托梦”这个情节。

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孟太后病重时,专程叫赵构到床前,谈起梦中见到的情形:“太祖皇帝身披金甲站在殿上,对我说:‘你侄赵构,你得归还我从嫡系传来的神器。’”

多年之后,赵构在朝堂上再次提起此事,满眼泪水,哽咽着说道:“朕想着太祖皇帝创业之不易,后人未能继承,遭遇多次变故,家族悬殊令人悲叹。若朕不以仁宗之心为天下谋划,又怎能安慰在天之灵呢?”

这番表现效果不错,朝中官员们都纷纷表示赞同,监察御史方庭实还上奏奏疏,说:“太祖皇帝的后裔逐渐稀少,陛下能选贤任能,既符合天意,又顺应民心。”

其实,赵构自己都打起了问号,他私底下对太监说:“太祖托梦的事,信则有,不信就没有,关键在于让百姓们相信。”

退位不退休

赵构虽然退到德寿宫静养,但他对官员的任免大权还是牢牢把握着。赵昚即位后,成了宋孝宗,起初打算提拔主战派的张浚做宰相,特意跑到德寿宫请示,没想到赵构脸色一沉,说:“张浚不过是虚有其名,早年带兵北伐,结果符离大败,损失了好几万兵马,要是再用他,恐怕会动摇国家根基。”

孝宗辩解道:“虽然有些失误,但他的忠诚还是可以信赖的。如今金国势头不强,这个人正是用来振奋士气的好人选。”

经过半年僵持,赵构才勉强点头许可,同时还下了召集令,让汤思退担任副相,暗地里对汤思退说:“你身为相,关键还是稳住局面,要是张浚干出过激的事,直接告诉朕,就是了。”

赵构用这套制衡的手段,在那些要紧位置上展现得特别明显。孝宗时期,一共有12位宰相,里面有8人曾被赵构亲自召见,听他讲点儿指示、传授点儿经验。

有一次,孝宗想让胡铨担任御史中丞,赵构得知后马上叫来孝宗,说:“胡铨这个人啊,绍兴年间曾经上书请斩秦桧,话说得挺激烈,要让他当台谏官,我担心他会对先帝的朝政提出不同看法。”

到头来,胡铨被调成了兵部侍郎,至于御史中丞的职位,则由赵构的心腹周葵来担任。

孝宗挺着头脑想办法,还搞过一次“隆兴北伐”,可惜这仗一直摆脱不了赵构那点阴影,总是差点火候。

开战前三天,赵构在德寿宫叫张浚过来谈话,把身旁的人都赶走之后,严肃地提醒说:“这次出兵,要稳扎稳打,千万别像岳飞那样孤军奋战,盲目深入。”

赵构还递给张浚一把剑,说:“这把剑能斩不听话的人,可要是败军辱国,朕也会用它来斩了你!”

张浚跪倒在地,磕得流血,连忙说:“臣不敢!”

战时,赵构利用信任的宦官甘昪插手军务,当宋军夺回灵璧、虹县等地时,甘昪竟带着赵构的手谕来到前线,命令张浚“暂缓攻势,等待金国商讨和议”。

当宋军在符离集溃败,赵构立即从德寿宫发出旨意,逼得孝宗罢免张浚,重新启用主和派的官员。孝宗犹豫着要不要接受金国提出的“割商、秦之地,称侄纳贡”的议和条件,赵构一听火冒三丈,怒声斥责道:“朕在位时,与金国签的绍兴和议,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你刚登基就说要打仗,现在兵败了,还想毁约,是不是打算把先辈们的基业都一并毁掉?”

孝宗忍不住泪流满面,最终只得签订了“隆兴和议”,内容与“绍兴和议”没啥两样,没有实质的差别。

赵构这个太上皇的身份,似乎比孝宗更高一些。孝宗每个月都得跑一跑德寿宫,拜访四次,有重要节日的话,还得多参加几场议事。这种每天的“晨昏定省”仪式,其实成了赵构插手朝政的一个常规途径。

每次开朝会的时候,赵构总会问“军国大事”,孝宗就得逐项详细说清楚。有一回,孝宗想节省宫里的开销,用来补充兵饷,赵构立马上就反对,随即下令“令三省驳回此议”,孝宗虽然觉得不太甘心,但也只能按命行事。

赵构故意保持着比皇帝还要讲究的礼仪规格。德寿宫建造的时候,赵构亲自把关图纸,规定宫门的高度比皇宫只低三寸,禁军的布置跟皇宫一样,甚至餐食的标准还比孝宗的更高。

每次出门,赵构带的仪仗队比孝宗多出六十个人,沿途的百姓都得跪地高呼,场面看起来依旧像是真正的皇帝似的。

有一回,孝宗陪赵构一起去西湖玩,结果百姓误以为赵构的仪仗队是真正的皇帝,纷纷高呼万岁,场面热烈非常。赵构笑着不说话,孝宗则不好意思地说:“上皇圣德,天下仰慕。”

这种礼仪上的优势很快变成了真正的影响力。朝中的大臣们很快就明白,要想官运顺畅,得同时讨好两个皇帝。

参知政事刘珙曾提醒手下们:对上皇的事,就像对待皇帝一样,要格外谨慎。去年(1165年),户部侍郎李若川因为献上的德寿宫贡品稍微差一些,就被贬到袁州。各位一定要引以为戒呀。

就算赵构一直待在后宫,也能依靠太监、宫女、外戚这几条路子,了解朝中大事,甚至孝宗和宰相商量的事次日就会传到他耳里。

结语

赵构的“内禅”可不仅仅是换个皇位那么简单,而是打造出了一套特别的“二元权力体系”。在这套架构里,孝宗虽然挂着皇帝的名号,却一直被太上皇那看不见的手牵着,受制于人。

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打算为岳飞平反昭雪,可赵构知道后怒火中烧,事情一时间就搁下了。直到赵构去世的淳熙十六年(1189年),这事才得以重新实行。

这样的局势,使得孝宗的想打仗的热情屡次被赵构的意愿求和压制住,结果导致“隆兴北伐”几乎失败,南宋也失去了收复失地的黄金时机。

史学家黄仁宇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宋高宗的内禅,是‘以退为进’的经典例证,巧妙之处在于既确保了皇权的延续,又避免了直接执政带来的风险。”

一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去世,孝宗才算真正掌握了全部的执政大权,可他那时候都快六十岁了,年轻时候的锐气已经没剩多少了。

三年之后,孝宗也模仿赵构,把皇位禅让给光宗,南宋因此迎来了一个“内禅盛行”的时期。宋孝宗赵昚被认为是南宋里最有作为、最贤明的一位皇帝,史书上评价他为“南渡诸帝中的佼佼者”。不过可惜的是,他遇上了赵构这个“太上皇”,处处制约,搞得他难以发挥出全部的作为。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