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小厂到全球精密制造龙头,立讯精密(002475.SZ)靠绑定苹果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如今以2688亿元年营收、133.66亿元净利润稳居行业前列。这家手握AirPods超70%代工份额的“果链一哥”,正全力摆脱“单一依赖”,在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新赛道加速狂奔。它的“基本盘稳增与新曲线突围”并存的现状,正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求变的典型缩影。
一、业务拆解:一棵“大树”加两片“新叶”
立讯精密的业务版图很清晰:消费电子是扎根深的“大树”,汽车与通信是快速生长的“新叶”,三者构成“压舱+增长”的格局。
1. 消费电子:苹果撑起的基本盘
消费电子是绝对核心,2024年营收2241亿元,占比超80%,其中苹果订单贡献了65%以上的收入。从iPhone的精密结构件、AirPods的独家组装,到Apple Watch的无线充电模块,立讯几乎覆盖苹果全产品线,仅AirPods就占据全球70%的代工份额。
为巩固优势,2024年立讯还收购了闻泰科技的消费电子资产,整合ODM与OEM业务,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能力。不过这部分业务毛利率仅10.4%,且高度依赖苹果的产品周期和订单分配,存在天然的盈利天花板。
2. 汽车电子:增速最快的增长引擎
汽车业务是最亮眼的“新叶”,2024年营收137.58亿元,同比暴涨48.69%,占比提升至5.12%。核心靠高压线束、智能座舱域控等产品,2024年新增的45亿元销售额中,线束产品就贡献了27亿元。
为快速破局,立讯走了“资本+合作”的路子:2022年控股股东斥资100亿元入股奇瑞,2024年又花5.25亿欧元收购德国百年线束厂商莱尼,既拿到了整车厂资源,又快速获取了海外客户准入资质,目标直指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龙头。2025年上半年汽车业务再提速,营收达86.58亿元,增速升至82.07%。
3. 通信业务:AI风口下的新机遇
通信业务乘上AI东风,2024年营收183.6亿元,同比增长26.29%。主打“铜光电网”一体化方案,800G光模块已量产,1.6T产品在客户验证中,还布局了数据中心热管理和电源管理产品,2025年热管理业务有望实现翻倍增长。目前已切入国内云厂商供应链,还在突破北美核心客户,成长空间显著。
二、财务账本:增长亮眼但隐忧暗藏
2024年财报呈现“双增”态势,但转型期的资金压力和盈利压力也十分突出,矛盾性显著。
1. 亮点:营收利润双增,新业务发力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91%,净利润增长22.03%,2025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加快,营收1245亿元、净利润66.44亿元,同比分别增20.18%和23.13%。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苹果新品带动消费电子稳增,二是汽车、通信等新业务贡献增量,其中国外收入占比近半,全球化布局见效。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4年花了85.5亿元,研发人员增至2.26万人,核心零部件自制率达8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技术复用打下基础。
2. 隐忧:现金流吃紧,盈利承压
最大的压力在资金周转: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为-16.6亿元,应收账款309亿元、存货341亿元,现金转换周期长达123天,比去年多了18天。账面585亿元现金中,209亿元被锁作保证金,下半年还要还160亿元债务,再加上200亿元建厂投入,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足100亿元,现金流十分紧张。
盈利空间也在收窄,2024年毛利率仅10.41%,较早年的22.88%大幅下滑,一方面是苹果议价权强,代工利润薄;另一方面是新业务投产初期成本高,短期难以贡献高毛利。此外,铜、铝等原材料涨价和汇率波动,也持续侵蚀利润。
三、增长靠什么?技术、资本与客户绑定的合力
立讯的突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技术打底、资本破局、客户绑定形成的协同效应。
1. 技术复用:老本事撬动新赛道
消费电子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成了跨界的“金钥匙”。做汽车线束的自动化产线,改造自消费电子的连接器生产线;通信光模块的精密组装技术,源于AirPods的声学组件工艺;甚至机器人所需的电机技术,也能从现有业务中延伸而来,大幅降低了新领域的拓展风险。
2. 资本运作:并购加速补短板
立讯的扩张离不开精准并购:收购闻泰资产补全消费电子ODM能力,收购莱尼快速获取汽车线束的全球客户和产能,投资奇瑞切入整车供应链。这种“内生研发+外延并购”的模式,让它在新赛道少走了多年弯路,比如莱尼的收购直接帮它打开了海外汽车市场的窗口期。
3. 客户绑定:从“单腿跳”到“多腿走”
早期深度绑定苹果,从连接器到整机组装,参与新品早期研发,形成“共生关系”;如今在新赛道复制这一模式,汽车领域绑定奇瑞、比亚迪,通信领域对接英伟达、北美云厂商,从“靠苹果吃饭”变成“苹果、特斯拉、英伟达多腿支撑”,订单已排到2026年。
四、要防哪些坑?转型路上的三重考验
虽然增长逻辑清晰,但立讯仍面临“旧依赖未除、新风险又至”的挑战。
一是客户集中风险:苹果订单占比仍超65%,若iPhone销量下滑或订单转移,业绩会直接承压,欧菲光被苹果剔除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且苹果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立讯需加速印度、墨西哥产能爬坡,否则可能面临关税冲击。
二是新业务落地风险:汽车行业认证周期长、投入大,莱尼的整合效果、奇瑞合作的产能释放都存在不确定性;通信领域面临华为、中兴等巨头竞争,1.6T光模块若验证不及预期,可能错失AI算力红利。
三是财务平衡风险:新业务扩产和并购需要持续砸钱,而消费电子的现金流贡献在减弱,若应收账款回收变慢或融资成本上升,可能陷入“资金链紧绷—研发缩水—增长乏力”的恶性循环。
结语:突围成败看“三个转化”
立讯精密的现状,是中国代工企业升级的缩影:靠绑定巨头崛起,却要靠摆脱依赖求生。它能否从“果链一哥”蜕变为“全球精密智造王者”,关键看三个转化:
一是新业务从“增收入”到“增利润”的转化,汽车、通信业务能否尽快突破盈亏平衡点;二是客户从“苹果依赖”到“多元均衡”的转化,非苹果收入占比能否提升至50%以上;三是资金从“高占用”到“高周转”的转化,能否盘活应收账款、控制扩产节奏。
若这三点能实现,立讯将真正穿越周期;若卡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瓶颈,可能在产业变革中逐渐失位。它的突围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代工”到“技术主导”的必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