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把钢铁税从25%一把拉到50%,消息出来那天,上海洋山港的钢材报价屏幕直接跳红,像有人按了暂停键。
朋友圈里没人喊“打仗了”,做外贸的老哥都懂:这是把扳手直接拧到最紧,再往后就是断螺丝的节奏。
可偏偏就在前两天,欧盟刚和美国达成协议,取消了对美部分工业品的报复性关税,连数字服务税谈判都暂停了。
面对美国,他们软得像棉花糖;转头对中国,却抡起50%关税的大棒。 这种“对美妥协、对华强硬”的戏码,连欧洲网友都忍不住讽刺:“欧盟正在为美国的地缘政治野心买单,却把自己的经济命脉拴在别人的战车上”。
欧洲的炉子与中国的钢材
欧盟这次加税不是临时起意。 布鲁塞尔方面放话说“别无选择”,要找新的平衡点。 背后是欧洲钢铁业的惨淡现实:2024年欧盟钢铁进口量高达2800万吨,占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中国产品占比35%。 德国蒂森克虏伯这样的老牌钢企,产能利用率从85%暴跌到62%,去年净亏11亿欧元,直接裁掉1.1万人。
问题在于,欧洲钢企的困境根源是能源成本高、技术创新不足。 俄乌冲突后欧洲工业电价翻倍,中国一度电成本只有欧洲的三分之一。 欧盟却把锅全甩给中国进口,纯粹是“张冠李戴”。
德国车企与法国酒农的撕裂
欧盟内部为这事吵翻了天。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第一时间跳脚:28%的零部件靠中国钢材,加税后每辆车成本要涨1200欧元,卖车简直像做慈善。 大众集团已经暂停了一款电动车的欧洲投产计划。
可法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却坚持强硬路线,在布鲁塞尔拍桌子喊“必须保护欧洲炉火旺”。
北欧国家直接翻白眼:炉子保住了,订单全跑东南亚,工人喝西北风? 这种分裂甚至体现在酒桌上,中国对欧盟干邑发起反倾销调查后,法国酒农骂政客“吃饱了撑的”,投票时又选同一个人,因为对方承诺“保住高炉就是保住国旗”。
中国的反击:从汽车资质到猪肉关税
中方没嚷嚷“贸易战”,动作比语言更犀利。 宝马和长城合资的光束汽车生产资质被“留中不发”,德方被迫体会什么叫“材料审核周期延长”。 这意味着欧洲新车可能晚半年下线,经销商得排队哭去。
更实在的反制已经落地。 中国对欧盟猪肉征收62.4%的临时反倾销税,西班牙火腿厂商库存堆成山。
接下来可能轮到欧洲燃油车、奢侈品这些痛点领域。 毕竟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8000亿欧元,欧盟车企三成销量靠中国市场。
供应链的游击战
关税大棒挥下来,发现对手早换了马甲。 中国钢企前三季度对东南亚出口暴涨23%,当地仓库堆成小山,贴个“马来西亚制造”标签就飘红欧洲。 欧盟拉着拉美搞“友岸外包”,中企反手就去墨西哥设厂,顺带把风电轴承、光伏逆变器打包出口,运费还省一大截。
这种绕道战术让欧盟的“熔炼和浇注规则”形同虚设。 新规要求钢材必须在原产国完成核心冶炼,法国海关9月只查获6起转口案例,根本挡不住洪流。
小企业的生死线
贸易战打到这个份上,早已不是新闻里的宏大叙事。 河北一家专供风电塔筒的钢厂,去年刚因欧洲订单扩产,今年三季度出口占比从12%跌到7%。 车间主任说:“炉子一开就是钱,一关就是命”。
欧盟本土光伏支架厂也在喊疼,40%的组件靠中国,关税一加,电站投资商直接改图纸把项目推到2025年。 绿色转型的指标? 先等着吧。
谁在为保护主义买单
有人算过账,真撕破脸欧盟GDP掉1%,中国掉0.5%。 数字看起来不疼,叠加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后,中国钢铁出口成本可能再增20%-35%。
欧盟碳价现在突破100欧元/吨,中国碳市场还在50元人民币徘徊,光碳成本差就能压垮一批出口商。
标准战争。 过去谁掌握EN标准谁就握了欧洲市场的门把手;如今中国主导的ISO提案数量首次反超,5G、锂电池、绿色钢材样样想写自己的“说明书”。
欧盟赶紧掏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把锂、稀土等17种材料圈进“战略笼子”,口号响亮:2030年自产10%、加工40%。
可地质报告冷冰冰:欧洲锂矿品位低、环保门槛高,真挖出来成本翻三倍,电池厂宁愿搬到印尼也不陪玩。
干邑经销商比谁都清醒:白兰地一旦被征反倾销税,每瓶到岸价至少涨6欧,夜店菜单直接换“苏格兰”或“国产雅邑”。
循环往复像台老旧轧机,轧扁的是利润,留下的是情绪。
当下次报价屏幕再跳红时,没人会发“打仗了”的表情包。 外贸老哥只会默默上调价格,跟客户补一句:“现货不多,付定金锁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