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蜀汉名将罗宪,为何蜀国灭亡后,他宁愿与东吴血战半年也不投降?

蜀汉名将罗宪,为何蜀国灭亡后,他宁愿与东吴血战半年也不投降?

发布日期:2025-07-18 23:25 点击次数:186

聊起三国那时候的牛人,咱脑子里立马就能蹦出蜀汉那五虎大将、曹魏的五子猛将,还有东吴的四大统帅这些响当当的人物。

说实话,蜀汉集团到了中后期,人才真的少得可怜,不过那会儿还是蹦出了个了不起的大将,这家伙不是姜维,而是罗宪。

蜀汉垮掉那会儿,他就靠着手底下那不到两千号人,硬是挺了东吴好几万大军足足半年的猛攻。更厉害的是,他还瞅准机会,把东吴军队给打退了好几次。

就连东吴的大将陆抗也拿他没辙,不过挺遗憾的,他是在蜀汉被灭那会儿才一战成名的。

今天,咱们要讲的主角,是蜀汉那时候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大名鼎鼎的罗宪将军。罗宪,这个人可不一般,他是蜀汉末期真正的硬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就像是一堵屹立不倒的墙,守护着蜀汉的每一寸土地。他的名声,在战场上可是响当当的,让人一听就心生敬畏。说起来,罗宪的战绩和忠诚,那可是没得说。他不仅对蜀汉忠心耿耿,而且在战场上也是勇猛无比。他指挥的每一次战斗,都像是精心策划的杰作,让敌人闻风丧胆。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蜀汉最后的铁汉,罗宪将军的传奇故事。看看他是如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蜀汉撑起了一片天。

【罗宪的家世及其仕途】

罗宪虽然在打仗方面很厉害,但他一开始其实是个读书人,而且家里还是当官的。

218年那会儿,刘备攻下了益州,接着就跟曹操在汉中杠上了,俩人为了汉中这块地儿打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一年,广汉的太守罗蒙家里迎来了一个男宝宝,罗蒙给这小家伙起了个名儿,叫罗宪。

但是,当这个孩子一点点长大,罗蒙意外地察觉到,他异常聪慧,学读书写字都比旁人快得多,到了13岁,已经能写出很棒的文章了。

所以,罗宪打小就在周围这几个村子特别出名。

罗蒙老爸见儿子特别聪明,就下决心要好好培养他。他去找了那会儿挺有名望的学问家谯周,安排罗宪去当谯周的学生,跟着学东西。

从那以后,罗宪就开始跟着谯周学习,成了他的弟子。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老师和学生吧,虽然都是读书人,但性格上那可是大不一样。

谯周在蜀汉后期那可是朝廷里的大人物。就在蜀汉快要完蛋那会儿,邓艾偷偷过了阴平,诸葛瞻打完仗牺牲了。这时候,谯周这个蜀国的大官,他铁了心要投降。

经过他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刘禅皇上最后选择了投降。

罗宪这个学生呢,他在永安城跟东吴那边打得不可开交,就是不肯投降。后来,实在没办法了,他才按照刘禅的命令,投了曹魏那边。

但其实,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罗宪在年轻的时候,心胸就很宽广。他家境挺殷实,但从不把钱财放在心上,总是乐于助人,并且为人真诚正直,对人也挺严肃认真,是个挺靠谱的人。

所以,罗宪很受欢迎,大伙都乐意跟他交朋友。

但他做官的路子走得并不顺畅,这很大程度上跟蜀汉后期那复杂的政治局面有关。

238年的时候,罗宪刚好20岁,那时诸葛亮已经走了4个年头。蜀汉这时是蒋琬在当家做主,朝政挺清明的。就在这一年,罗宪也开始了他的仕途,他当上了太子舍人,还有宣信校尉的职位。

后来他两次跑到东吴那边去办事,东吴的那些有才能的人对他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个都夸他夸个不停。

不过,说到罗宪年轻时在蜀国工作的表现,也就这些能提一提了。

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他就像从历史书里蒸发了一样,完全没了踪影,就好像被人刻意隐藏起来。

到了258年,他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了历史的记载里,但这次出现,却标志着他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挫折。

到现在,费祎遇刺离世已经整整五年了。就在这一年,刚接手主持大局的大臣陈祗也不幸病逝。

【名将之路】

陈祗以前深得刘禅的信任,这家伙治国能力不咋地,但有个本事,就是能管住宦官黄皓。现在陈祗没了,黄皓就成了刘禅身边的红人,独揽大权了。

接着,黄皓在蜀国开始捣乱,肆意妄为,搞得整个朝廷和民间都乱成一团,蜀国的实力也因此越来越弱。

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害怕黄皓的权力和狠辣手段,蜀汉的好多大臣都跑去投靠黄皓了。

但罗宪偏偏不买账,他固执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结果不小心惹毛了黄皓,让黄皓怀恨在心。罗宪这下可好,成了黄皓心里的刺头,整天盯着他不顺眼。

没过多久,就像预料中那样,黄皓动手脚后,罗宪就被朝廷打发到巴东去当太守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回到蜀汉的京城。

不过,说真的,只要是真金,它早晚会亮起来的。

罗宪到了巴东郡,碰头了他的直接领导,也就是守卫巴东的阎宇将军。

阎宇这人挺正直,他碰见罗宪后,俩人聊了几句,阎宇立马就觉得罗宪是个人才,二话不说就给他升了官,提拔为副将,让他带兵打仗。

那时候,大将军阎宇在巴东负责指挥,他任命罗宪为领军,做他的副手。魏国攻打蜀国时,朝廷召回阎宇回西边,罗宪就留下来守卫永安城。——《晋书》的事儿。

他就这样在巴东安安静静地过了好几年。

但是,这时候的蜀汉,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里面呢,宦官们乱插手朝政,外面又有强大的敌人盯着,虎视眈眈的。再加上姜维老是北伐,这样一来,国家的力量就更被掏空了。

263年那会儿,司马昭下令让钟会带着18万大军去打蜀汉,一下子形势就变得特别紧张。

没过多久,钟会就把汉中给拿下了,然后跟姜维在剑阁那险要的地方杠上了,愣是没法再往前挪一步。

到了紧要关头,邓艾带着三万兵马,没选大道,也没抄小道,他偏偏带着队伍悄悄过了阴平,穿越了七百多里的荒凉地带,最后来到了江由城的外面。

这时候,钟会也悄悄派了一支队伍,从小道溜过剑阁,直接插到蜀汉的内部,去和邓艾大军会合。

蜀汉那边显然是发现了魏军的动静,江由关的守将马邈,立马派了三千精兵去偷袭魏军。可这三千人没偷袭成功,反倒全军覆没了,最后只能投降。这样一来,江由关就被魏军给攻占了。

这时候,蜀汉朝廷才慌忙派诸葛瞻领着成都剩下的军队去对抗邓艾。没想到,诸葛瞻也打了败仗,丢了性命,邓艾的大军眼看就要打到成都门口了。

到现在这地步,成都那边已经没啥兵能调遣了。姜维带着蜀军的五万大军守在剑阁关,而成都原本剩下的那点兵,又被诸葛瞻带出去打仗,结果全没了,现在成都几乎没兵了。

后来,谯周一番劝说,刘禅就打了退堂鼓,他下令让所有的蜀军别再打了,全都向魏国投降。

那时候,钟会带着大批军队猛攻过来,巴东那边的阎宇也被急召回前线帮忙。不过,他给罗宪留下了2000士兵,让他们守着永安城。

成都沦陷的消息一到,那时候交通不发达,真假难辨,可永安城里头立马就炸了锅,大伙儿心里都七上八下的,慌得不行。

就连守在长江边上的长史,吓得直接丢下城池就跑了。

碰到这种局面,要是城里开始闹腾起来,再有人想趁机捣乱,人心一散,这座城基本就算是保不住了。

罗宪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立马动手,把闹得最凶的那个捣乱分子给砍了头,以此警示众人,这才把局面给稳住了,让老百姓的心也安了下来。

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接到刘禅的一道命令,让他向魏军低头认输。

罗宪没办法,只好待在原地,等着魏军来拿这座城。

这时候特别关键,蜀汉虽然已经投了降,但魏国呢,也就只拿下了蜀汉的几个主要大城市。蜀汉地盘那么大,还有好多偏远的小城,魏国压根儿还没来得及管呢。

对城里那些当官的和平民来说,皇上投了降,老朝廷垮了,新朝廷又没接手,这样一来,城里就容易乱套,说不定还会大闹天宫。大伙儿心里都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往哪儿奔。

永安城就坐落在蜀汉的边陲地带,罗宪怎么也没想到,他左盼右盼,魏军没见着,东吴的军队倒是先到了,而且一看就不是来善茬的!

本来,东吴的皇上孙休打算帮衬一下蜀国,他还打算主动在西边动手,攻打魏国的军事要地寿春,想给蜀汉那边减轻点军事上的负担。

同时,我们分兵两路行动,一路从沔水出发去增援汉中,另一路则沿着长江直接深入蜀汉的内部给予支持。

没想到刚把进攻的路线规划好,蜀国那边就直接认输了。

孙休心里明白,要是蜀汉没了,东吴碰上厉害的对手,那肯定是挡不住的。

蜀汉没了,咱何不借着这机会,赶紧把那边还没顾上的蜀汉地盘和资源给占了,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跟北方对抗的底气。

结果,原本打算支援蜀国的那些军队,直接就到了吴蜀交界的永安城,还放出话来说,让罗宪赶紧向吴国低头认输。

罗宪一听,火立刻就上来了,这不是明摆着落井下石嘛?东吴那些人,也太不讲道义了!

结果他立马就火了,直接吼道:

蜀汉已经垮了,东吴和咱们以前关系那么好,现在不但不帮忙,还趁我们危难时候来占便宜,这也太不讲道义了。蜀国没了,东吴就能一直安稳吗?我哪能向你们东吴低头,当俘虏啥的,门儿都没有!

吴国得知蜀国战败后,立马派将军盛宪往西边去,表面上说是去帮忙,其实心里打着偷袭盛宪的主意。盛宪知道了这事,就说了:“咱们朝廷都乱成一锅粥了,吴国跟我们本应该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靠,但他们不但不关心咱们的困境,还想趁机捞好处,我岂能向他们投降,做俘虏!”——《晋书》

罗宪给出的答复很明确,他宁可战死沙场,也绝不会向吴国低头,做他们的降臣或俘虏。

讲完之后,他立刻动手加强永安城的军力,把城墙修得更结实,还安排了防守的计划。

罗宪平日里与人打交道总是做得挺到位,所以在当地挺受欢迎,也挺有分量。当地的读书人看到他铁了心不肯投降,都一个个站出来,说要给他卖命。

吴军头领一看劝降没用,干脆直接动手,立马就对永安城发起了攻击。

没想到永安城这么个弹丸之地,居然攻不下来,还让我们损失了好多兵马。

东吴的皇上孙休一听这事,火冒三丈,立马下令让将军步协带兵去帮忙,看那架势,是非得拿下永安城不可。

但他压根没想到,东吴军队碰上的这位,军事本事到底有多厉害。

就算步协带着新兵马前来帮忙,但还是拿永安城没办法,攻不下来。

罗宪不仅没被步协打动,反而把步协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

你得明白,罗宪那边就那么点儿人,拢共才2000来号兵,东吴那边呢,直接派了两大队人马过去,人数上那是完全把罗宪给比下去了。可没想到的是,罗宪居然还能反过来把东吴军给打了。

这证明,罗宪在打仗方面确实有真本事。

江东那边的东吴皇上孙休,接到战报后,简直气得不行。这么多兵马,连个小小的永安城都拿不下,反被人家给打了回来,这以后可怎么见人呐?

接着,孙休使出了杀手锏,他立刻命令东吴的著名将领陆抗,带领三万精兵去攻打永安城。

陆抗呢,他是东吴那位大名鼎鼎的陆逊将军的儿子。这小子在军事上特别有头脑,后来还带着东吴的军队,把晋国的三路大军都给打得落花流水。他呀,算是东吴最后一位厉害的将领了。

就算陆抗这位大名鼎鼎的将领来了,也照样攻不下来!

陆抗领着三万大军,再加上之前攻打永安城的那拨士兵,总共好几万人,把永安城团团围了六个月。可就这么围着,愣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过了半年,说实话,永安城就那么点大,被围了整整六个月,愣是没见魏国派来一兵一卒救援,城里头的情况糟糕透顶。

现在,好多人都染上了那个瘟疫,照这样下去,咱们的资源迟早得耗光,没法活了。

这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说要么往南跑到贵州的牂牁郡那边,要么就往北溜进上庸城,这样他才有可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可罗宪却道:

当了个地方官,老百姓都挺尊敬咱们的。要是碰到难关,咱为了自己安危把他们给甩了,这可不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儿。我宁愿豁出命,死在这儿,也不会这么做!

说完后,罗宪一看自己这边没啥有利条件,只能硬着头皮再琢磨怎么加强城里的防守,打算跟东吴的军队拼死一战。

吴再次派步协向西进发,结果宪把他们打得大败。孙休得知后非常生气,又派陆抗去支援步协。宪坚守阵地长达一年,却始终等不到援军,城里还大半的人都染上了瘟疫。有人建议他要么往南逃到牂柯,要么往北奔向上庸,这样可以保全性命。但宪说:“作为一国之主,是百姓的依靠,如果不能保护他们,反倒在危急时刻抛弃他们,这不是君子该做的事。我就在这里拼到底了。”——《晋书》

挺让人奇怪的是,都打了这么久了,魏国那边咋连个人影都没见着来帮忙。这城池保卫战一打就是6个月,动静那么大,按常理说,魏国早该收到消息了呀。

说白了,就是伐蜀的军队摊上大事儿了,问题可不小。

蜀汉被打败后,钟会觉得自己带着十多万的兵马,势力大得很,心里头的野心就噌噌往上涨,琢磨着要造反。姜维呢,一眼就看穿了钟会的小九九,打算拿他当枪使,好让蜀汉再站起来。

钟钟觉得,姜维作为蜀军的大头头,要是能死心塌地跟着自己,那他手底下那好几万的蜀军士兵,不就都能听自己的指挥了嘛。

姜维心里盘算着,要是假装站在钟会那边,借着他想造反的心思,想办法挑起魏军内部的争斗,让他们自个儿打起来,那他就能指挥以前的部下,趁着这乱子把国家给夺回来。

两个人各有各的打算,很快就达成了共识,但结果还是没成功。钟会和姜维最后都被乱军给杀了,而邓艾呢,则是中了姜维和钟会的计谋,丢了性命。

邓艾到了蜀地,没跟上面打招呼,就自己做主,借着魏国皇帝的名义,封刘禅做了个骠骑将军,还顺手给蜀汉的其他官员都安排了职位。

这事儿可大了去了,给那些投降的外国皇帝和官员安排官职,这本该是皇上才能做的事,说白了,这就是司马昭一个人的特权。

如今邓艾没跟任何人商量,直接给这些人封了官职。在司马昭眼里,感觉邓艾倒像是掌握了魏国大权的人,这让他觉得邓艾成了个隐患,心里可能打着别的小九九。

照着邓禹以前的做法,皇帝直接任命禅为骠骑将军,还让太子、各位王爷和驸马都尉都听他的。蜀地那些官员,也按照级别高低给了王宫的官职,有的还兼管着其他事务。——《三国志》新说

文王派监军卫瓘去告诉邓艾:“做事得先上报,不能擅自行动。”

司马昭这人本来就爱瞎琢磨,钟会就瞅准了这个机会。他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想要造反,司马昭一听,立马就信了,二话不说就下令把邓艾抓回洛阳审问。没想到,邓艾在半路就被解决了。

钟会的事儿摆平后,魏军里的那些大佬们,都从钟会和邓艾身上学到了教训。他们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也走错一步,被司马昭盯上,最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那时候,魏国派去接手巴东地盘的,是安东将军陈骞。他明知道永安城被东吴给围了,但自个儿不敢随便做决定。

鉴于邓艾之前的经历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陈骞觉得还是先给司马昭写封信,问问他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事比较好。

这封请求指示的文件递到司马昭那儿,等他看完给出回复,魏军才能有所行动。搁古代那会儿,交通不方便,整套流程走下来,少说也得几个月。

司马昭心里头明摆着不想让永安城被东吴抢走,所以就吩咐荆州刺史胡烈,让他带着兵马去攻打东吴的重要军事地点西陵。

西陵城对东吴来说至关重要,绝对不能丢掉,这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之计。

陆抗一看西陵快要守不住了,没办法,只能先撤回来救西陵,这样永安城的危机也就解除了。

罗宪归顺魏国三年后,司马昭给了他西鄂县侯的封号,还特别器重他,让他一步步在军队里升到了冠军将军的高位。

冠军将军这个头衔,在晋朝那会儿,算是挺高级别的官员,属于正三品。他们手里有实权,能自己开府,还能带兵打仗。

罗宪能爬到这个位子,也算是混得挺不错的了。

270年的时候,罗宪离开了人世,享年52岁。后来,他被朝廷追赠为安南将军,并且赐给了烈侯的谥号,总的来说,他这一辈子也算是有了个好的结尾。

【罗宪为何誓死不降东吴呢?】

那时候蜀汉早就没了,投降谁不都是一回事嘛?罗宪咋就那么倔,非得跟东吴较劲,死活不投降,还硬扛了好几个月呢?

说实话,那时候的情况,蜀汉要是没了,曹魏本来就牛得很,只有吴蜀联手才能跟它斗。现在蜀汉被灭了,曹魏占了蜀汉的地盘和资源,那更是如虎添翼,实力大涨了。

单靠东吴在江东的力量,那是绝对打不过的,早晚肯定得被消灭。

对于这种局面,罗宪那么聪明有见识,他肯定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要是吴国早晚得被司马家给吞并了,那我现在要是投奔东吴,那以后铁定还得再向魏国低头一回。

这样一来,他在军队里的日子就会多出两次举手投降的事儿了。

一个讲原则的人,肯定没法忍受自己在军旅生涯里投降两次,这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所以,罗宪只能做个决定,他要么就在永安城战死,这样既不用向魏国低头,也不用向吴国屈服,这样一来,他的名声就能保住了。

要是能把吴国的军队给拦住,再让魏军赶紧来帮忙,那到时候投降也是听了刘禅的命令,从正经角度来说,这也不算咱们自己的过错。

因此,罗宪没别的选择,只能向魏国低头,同时他也得跟东吴拼个你死我活。

再者,东吴那边趁人家有难时动手,这让他非常不满。

罗宪这人吧,性格上就是那种堂堂正正、一身浩然正气的人。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

他到了紧要关头,宁可选择战死沙场,也不会丢下老百姓不管。这种性格背后的原则,让他觉得东吴在别人危难时出手抢夺,那就是不地道,跟他心里的标准对不上号。

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他坚决要打到最后,死也不向东吴低头认输。

罗宪最后决定向魏国低头,就是这么个事儿。

【烟郭说】

蜀汉那边人才确实不如以前了,但这不代表就没能人。虽说数量不多,但好歹也有几位能撑起国家的栋梁之才。

比如说,这篇文章里的主要人物罗宪,再加上守卫南中的大将军霍戈,他们俩都是十分难得的军事天才。

想象一下,罗宪就用那么两千来号人,竟然在永安城里头,硬生生顶住了东吴好几万大军足足六个月的猛攻。要是当初守江由关的是他,而不是马邈,那场面又会咋样呢?

东吴那边,好几万大军都没辙,愣是拿对方两千人没办法。要是换成一样的情况,邓艾悄悄穿过阴平带的人,再加上钟会那边派来的,顶天了也就三万多人。

要是情况跟吴国攻打永安城那会儿相仿,罗宪要是守在江由关那儿,邓艾想取胜怕是没那么容易。

那时候,邓艾带着部队走了好远的路,爬过了好多座山,士兵们累得要命,连补给都跟不上了。看情况,他们整个队伍都快撑不住了。

但说实话,历史这玩意儿没有假如。蜀国为啥会完蛋,其实不是因为缺人才,关键是皇帝太糊涂,加上他们自己内部还分裂得一塌糊涂。

刘禅过于信任宦官,结果导致宦官插手朝政。黄皓这家伙瞎折腾,搞得朝堂乌烟瘴气。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被赶走,就是被降职。姜维没办法,只能跑到沓中去躲着,罗宪也被发配到了巴东。

蜀国内部的管理乱成一锅粥,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国家实力嗖嗖往下掉。

在这种情况底下,就算蜀汉有再厉害的人物,也挡不住它走向衰败的路。

罗宪,这个之前没啥大名气的太守,头一回打仗就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真看出他军事上挺有两把刷子。要是让他来带兵,那肯定能成为个了不起的将领。

真遗憾,蜀汉到了后期,对人才的利用实在太糟糕了,像这么有能力的人,竟然被安排到吴蜀边境,只管着区区2000来号人。

但是,他归顺魏国后,最终混成了冠军将军,总算是本事派上了用场,没白瞎那一身打仗的好本事。

原事件描述可能像这样:“在2023年,科学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在一个偏远的山谷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植物。这种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对治疗某种难治之症有着显著效果。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2023年的时候,科学家们费了好大劲,在一个挺远的山谷里头找到了一种很少见的植物。你别说,这植物可厉害了,药用价值特别高,对治一种很难缠的病特别管用。这事儿一传出来,医学界的人都轰动了。”

注意啊,这里头的图片都是从网上扒拉来的,如果侵犯到谁的权利了,麻烦说一声,咱立马就给删了。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