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希特勒正式兼任陆军总司令,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兵器技术发展,尤其是装甲兵领域。在此之前,德国战车在与苏联T-34战车的交锋中逐渐暴露出不足。1941年11月,一群由武器设计专家、工业负责人和兵工署人员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前线,试图从实战经验中寻找突破。前线军官们主张直接仿制T-34,认为这是快速恢复德军战车部队平衡的最直接方法。然而,设计专家们却因自负心理以及实际生产难度的限制,否决了这一提议。最终,德国决定另辟蹊径,一方面生产60吨的虎型战车,另一方面设计35吨到45吨的豹型战车。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德国在战车发展道路上的艰难抉择。一方面,T-34的优秀性能让德军艳羡不已,仿制似乎是最简单的捷径;但另一方面,德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限制,以及设计者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战争初期对于战车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直到1942年1月23日,希特勒才正式批准了虎型和豹型战车的生产计划,并提出了每月600辆战车的雄心勃勃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并非易事。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提到,德国战车的生产在1940年5月时每月仅有125辆,经过两年的战争,产量增幅仍然有限。这反映出希特勒和德国参谋本部始终没有充分认识到战车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使在1939年到1941年间取得了许多战车的伟大胜利,也未能改变他们的观念。
希特勒对于战车技术发展和战术应用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矛盾和幻想交织的状态。一方面,他看到了战车在未来战争中的潜力,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德军的战斗力;但另一方面,他的决策却常常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导致战车发展陷入困境。
1942年,希特勒对战车的装甲厚度和火力配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命令增加Ⅳ型战车和突击炮的正面装甲厚度至80mm,并且对虎型战车的80mm装甲是否足够表示怀疑,进而要求将豹型战车的装甲增加到100mm,甚至考虑将虎型战车的正面装甲增厚到120mm。这种对厚重装甲的执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战车的防御能力,但也使得战车的重量不断增加,机动性受到限制。
与此同时,希特勒的幻想也在战车设计中得到了体现。他命令设计一种重达100吨的巨型战车,仅腹部装甲就厚达100mm,配备150mm或100mm的大口径火炮。这种战车的设计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但也脱离了实际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场需求。波尔舍教授虽然承诺在1943年5月12日交付第一辆模型,但这种巨型战车的生产难度和实用性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指出,希特勒的矛盾还体现在他对战车和自行火炮生产的抉择上。一方面,他希望提高战车的产量;但另一方面,他又热衷于利用战车底盘改装自行火炮。这种两难的选择,使得德国在战车生产上陷入了混乱。1942年9月的生产计划中,预计1944年春天的战车总产量为800辆,而自行火炮的总产量却达到了600辆。这种重心的偏移,反映出希特勒对于战车战术应用的模糊认识。他似乎认为自行火炮在防御作战中更具优势,但却忽视了战车在进攻作战中的关键作用。
1942年,德国战车生产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希特勒频繁改变战车的设计要求,导致生产线上不断调整,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例如,他先是要求虎型战车安装长炮身的88mm炮,随后又命令将所有Ⅳ型战车改装长炮身火炮,甚至考虑在战车上安装迫击炮。这些不断变化的要求,使得战车的类型越来越多,零组件也愈发繁杂,给战场上的维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在逐渐接近极限。1942年9月,第一辆虎型战车开始参加作战,但其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沼泽森林地作战中却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次作战不仅暴露了虎型战车在复杂地形中的不足,也使得其奇袭作用丧失。而此时,德国的战车生产量却远远无法满足战场的需求。1942年10月,Ⅳ型战车的产量仅为100辆,而豹型战车的生产尚未大规模展开。
在这种困境之下,德国不得不对战车生产进行调整。1943年1月,希特勒与军需生产部和兵工署的官员们进行了多次会议,试图通过简化生产来提高效率。他们决定除了虎豹两型战车外,停止其他所有战车的生产。这一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生产流程,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Ⅳ型战车的停产,德国每月的战车产量急剧下降,只剩下25辆虎型战车。这种局面对于德军在东线的作战极为不利,一旦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将难以抵挡。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提到,这种简化生产的决策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生产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却削弱了德国装甲兵的整体实力。他指出,停止Ⅳ型战车的生产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这种战车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而且其生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相比之下,虎型和豹型战车虽然性能先进,但在生产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虎型战车的重量过大,导致其机动性不足;豹型战车的设计复杂,生产效率低下。
1943年,希特勒的“奇思妙想”仍在继续。他下令制造一种名为“撞击虎”的战车,用于城市战,这种战车被设计为可以撞毁敌人的战车和其他障碍物。此外,他还命令为战车制造多管发烟迫击炮,并且对直升机在炮兵观察和战车联络中的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看似新颖的想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希特勒对于战车未来发展的思考,但却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与此同时,希特勒对于战车的使用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他将虎型战车分散使用于东线战场,而在非洲则集中使用。这种使用方式并未充分发挥虎型战车的威力,反而使其在东线的作战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此外,希特勒对于战车的生产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苛刻。他命令克虏伯公司每月生产5辆鼠型战车,这种重达100吨的巨型战车虽然在设计上极具威慑力,但在实际生产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
1943年2月17日,希特勒召见了古德里安,任命其为装甲兵总监,试图通过专业人士的介入来挽救德国装甲兵的颓势。古德里安在与希特勒的会谈中,提出了直接受希特勒指挥、参与兵器装备发展决策以及监督党卫军和空军战车部队等要求。希特勒同意了这些要求,并表示希望古德里安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深知德国装甲兵面临的困境,但也看到了重建装甲兵的希望。他指出,德国装甲兵的发展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支持。他强调,战车的设计和生产必须以实战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技术上的创新。他还指出,装甲兵的训练和组织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战车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德国战车在二战中的发展,是希特勒决策与德国工业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希特勒对战车的重视,推动了德国战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但也因其决策的矛盾和幻想,使得战车发展陷入困境。从模仿到创新,从矛盾到幻想,德国战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