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现在加沙那边打得一团糟,很多人下意识就觉得,美国肯定得给以色列撑腰啊,铁哥们嘛。
电视里,报纸上,咱们看到的也确实是这样。美国的大官们嘴上说着要“保护平民”,可航母照样往中东开,给以色列的炸弹、炮弹一船一船地送。这架势,就是典型的“我护着你,你随便打”。
但你要是真以为,美国会为了这个中东“小兄弟”赌上自己的一切,那可能就把这事儿想得太简单了。
你信不信,历史上,美国有好几次把以色列往死里整,翻脸比翻书还快。
那些陈年旧事翻出来看,你会发现,今天这点口头上的“警告”和“担忧”,跟以前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回到1956年。
那会儿的以色列,可比现在气盛多了,刚建国没几年,年轻气盛。它瞅准了机会,拉上英国、法国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三个国家一块儿,气势汹汹地就把埃及给揍了。这就是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危机。
你想想那场面,英法以联军,装备精良,突袭打得埃及晕头转向。按理说,美国作为以色列的“老大哥”,不帮忙就算了,喊个666总行吧?
结果呢?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白宫里气得直拍桌子。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帮忙,反而觉得这仨货简直是在胡闹,是把他这个世界警察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美国一声怒吼,整个西方世界都得抖三抖。
但这次,美国没动用一兵一卒。它用了个更狠的招,直接从经济上釜底抽薪。
华盛顿那边直接放出话来:你们再不撤兵,我就开始抛售英镑!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直接要砸了英国的饭碗。当时英国经济战后还没缓过来,全靠英镑的国际地位撑着。美国这一手,等于捏住了英国的命门。英国人当时就傻了,说好的盟友呢,怎么背后捅刀子?
光这样还不够。美国还堵死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钱的路。
没钱,还打什么仗?
这套组合拳下来,英国第一个扛不住了,法国也跟着怂了。两个大佬都撤了,以色列一个小年轻,就算再能打,也只能灰溜溜地把吃下去的地盘全都吐了出来。
你看,在国家利益这盘大棋面前,什么“特殊关系”、“兄弟情谊”,都得靠边站。美国人算得很精,他要的是一个听话的中东,而不是一个由着性子惹是生非的以色列。
这事儿还没完。
时间到了1973年,赎罪日战争。
这次情况反过来了。埃及和叙利亚搞了个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差一点就亡国了。坦克、飞机成片地被打成废铁,防线一触即溃。
就在以色列最绝望的时候,救星来了。
美国搞了个“镍草行动”,那真叫一个惊天动地。C-5“银河”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满载着坦克、大炮、导弹,一架接着一架,几乎不间断地飞向以色列。整个行动,像是一条巨大的空中输血管,硬是把快要休克的以色列给救了回来。
拿到新装备的以色列军队,像是开了挂,缓过神来就开始疯狂反扑,很快就把埃及军队给包了饺子。
眼看就要全歼埃及主力,报一箭之仇了。
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美国的军火援助,突然变得“迟钝”了。一些关键的弹药和零件,总是“碰巧”会延迟送达。
以色列前线的将军们急得跳脚,可后方就是等不来东西。
为什么?
因为白宫里的基辛格,这位外交大师,正在把军火当成“遥控器”在用。他不是不想让以色列赢,而是不想让以色列“赢得太多”。
在他看来,把埃及军队彻底打残,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一个被打残的埃及,会彻底倒向苏联,那中东的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美国需要一个虽然战败,但还有谈判资本的埃及,这样才能把它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所以,美国的援助就这么时快时慢,精准地控制着战场的节奏。
打得狠了,就断你点弹药,让你慢下来。
快撑不住了,再给你输点血,让你吊着命。
以色列就像个提线木偶,战争的走向,完全被华盛顿牢牢攥在手里。
你看,美国的援助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它给你的每一颗子弹,每一架飞机,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那个把你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的救命恩人,转身就能用这根绳子,变成套在你脖子上的缰绳。
还有一次,更直接。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一路打到了首都贝鲁特,把巴解组织给团团围住。
当时以色列的国防部长,是号称“推土机”的沙龙。这位老兄打起仗来,向来不管不顾。围困贝鲁特期间,以军对城西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了极其猛烈的轰炸。
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大量的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在轰炸中丧生。
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通过电视信号,传遍了全世界。
也传到了白宫。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一个好莱坞演员出身的硬汉,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些画面。据说,他当时的反应是震惊,然后是暴怒。
他没走什么外交程序,也没让国务卿去传话。
里根直接抄起了白宫的电话,打给了以色列总理贝京。
那通电话的内容,后来被人披露出来。里根的用词,据说非常严厉,一点都没给对方留面子,简直就是在训斥。他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这场屠杀”。
总理对总理,直接摊牌。
贝京当时就懵了。他可能从没想过,一直支持自己的美国总统,会用这种方式跟自己说话。
电话挂了不到半小时,对贝鲁特的轰炸就停了。
为了确保以色列听话,里根政府还追加了一个惩罚措施:暂时冻结向以色列交付一批先进的F-16战斗机。
这就好比你家孩子在外面闯了祸,你不仅把他骂一顿,还把他最心爱的玩具给没收了。
这一巴掌,打得又响又亮。
所以你看,从金融绞杀,到武器遥控,再到总统的直接怒吼,美国修理以色列的手段,其实多着呢。
这些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照回到今天,加沙的炮火还在继续。我们看到白宫的官员们一次次地飞往中东,嘴上说着“担忧”,手上却在调整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细节,或者在联合国的投票里搞点小动作。
这一切,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手段或许更隐蔽,言辞或许更委婉,但内核从来没变过。
国家之间,哪有什么永恒的朋友。
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极其精明的利益计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