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撂荒,问题严峻
走进不少乡村,曾经长满庄稼的农田现在杂草疯长,一片荒芜。土地撂荒越来越严重。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耕地长期撂荒率达到5.94% 。加上短期和季节性撂荒,总占比超过20%。到2020年,这个比例涨到20.79%。粮食主产区撂荒率也有7.38% 。这不止是土地闲着没用,更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发展。
种粮亏损,原因几何
成本飙升,利润被吞
现在种粮,成本涨得特别快。从2004年到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平均投入费用,从104元/亩涨到245元/亩,翻了1.36倍 。人工成本也不断增加。土地成本从54元/亩涨到239元/亩,涨了3.43倍 。
再看粮食亩均产值,从592元/亩增加到1166元/亩 ,累计只增长0.97倍。这样一来,种粮利润空间被压得很小。像黑龙江主产区,种粳稻每亩净利润是 - 112元,种大豆每亩净利润低到 - 193元 。种粮不光不赚钱,还得倒贴钱。
粮价低迷,市场不稳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粮食价格这几年还连续下跌。2024年,玉米、大豆、小麦、水稻价格一起跌。水稻价格比过去十年还跌了两毛 。一亩地收入直接少了两三百块。农产品市场就像个不稳定的跷跷板,价格忽高忽低。农民辛辛苦苦种粮,很难在市场上拿到稳定的钱。
收益机制,尚不完善
国家为了让农民愿意种粮,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业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政策。但补贴力度小,很多地区各类政策补贴加起来每亩不到100元 。粮食种植的农资等直接成本每亩500 - 600元 。
补贴只能补偿直接成本的20% ,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补贴政策指向性、精准性不够。比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基本成了人人都有的补贴,和实际种粮情况不挂钩。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等政策,还需要完善顶层设计,让操作更方便。
土地分散,效率难提
我国人多地少,每户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小。承包耕地的农户有2.2亿户 。其中种粮食的农户超过1.5亿户 。每户平均承包土地7.1亩 ,地块数却有5.7块 。土地零散分布,很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也提不上去。粮食生产效率低,农民很难多赚钱。
分田单干,背锅与否
有人说土地撂荒、种粮亏损是分田单干造成的。分田单干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让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大家都吃饱了饭。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业发展有了新难题。不能简单把问题都怪在分田单干上。
分田单干时,农民自己管自己的地。在应对市场风险和成本上涨时,力量弱。但它也不是全不好,它给了农民自己种地的权利,这是农民的底气。真正让土地撂荒和种粮亏损的,是上面说的一系列复杂因素加在一起,不是分田单干这一个原因。
多措并举,破局之路
政策发力,精准扶持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提高补贴的精准性,让补贴真的给到种粮的农民。比如根据种粮面积、产量和实际投入等,准确发放补贴。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提高收购价格,让农民种粮能赚到钱。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不让价格涨得太离谱,降低种粮成本。
规模经营,提升效率
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大规模农业。这样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比如有些农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统一买农资、统一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了很多,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科技赋能,助力增收
多在农业科技上花钱,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像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技术等,既能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民轻松点。培育好的种子,提高农产品的价值,让农民从科技进步中多赚钱。
产业融合,拓展空间
推动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一起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比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做成更值钱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让农田变成景区,给农民增加赚钱的路子。有些地方把果园和旅游结合起来,搞采摘活动,既卖了水果,又赚了旅游的钱,一举两得。
土地撂荒和种粮亏损是现在面临的实际问题。背后原因复杂,分田单干不是罪魁祸首。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农民一起努力。通过完善政策、大规模种地、用科技帮忙和产业融合等办法,让土地重新种上庄稼,让农民种粮能赚钱,端稳中国饭碗,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