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功勋卓著却再三推辞:1955年授衔,这位“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为何写信毛主席请求降衔?

功勋卓著却再三推辞:1955年授衔,这位“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为何写信毛主席请求降衔?

发布日期:2025-08-13 06:09 点击次数:135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授衔典礼在万众瞩目中隆重举行,全军将士都沉浸在获得荣誉的喜悦里。然而,就在这片欢腾之中,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兵,却出人意料地写信给毛主席,请求组织降低自己的军衔。这位老兵名叫刘金山,一名在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最终他被授予了大校军衔。这份与众不同的谦逊,让人们不禁深思,究竟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位老兵做出这样的选择。

不求显赫的起点

刘金山的人生,起始于1908年的江西赣州。他自幼便失去了父母,贫苦的环境迫使他8岁就去帮人放牛,只为换得一口吃的。那时的他,亲眼见证了底层农民所承受的重重压迫,心中隐约觉得这世道不对劲,却不知如何改变。

直到1929年,变革的机会悄然降临。当地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点燃了刘金山心中的希望。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活计,投身其中,并随后加入了赤卫队。次年,一支红军队伍路过他的家乡,刘金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他们,两年后,他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战火中走出的英雄

1934年10月,刘金山紧随大部队,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之路。仅在1935年1月下旬的土城战役中,面对川军的猛烈攻势,刘金山英勇无畏地冲锋在前,却不幸身负重伤。战友劝他留在老乡家养伤,他却坚定地摇头:“部队就是我的家,除了这儿我哪也不去!”他拄着木棍,靠着战友的搀扶,硬是熬到伤愈。

伤势刚有好转,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夺取泸定桥。1935年5月26日,红军在大渡河畔遭遇阻碍,仅有几艘小船根本无法满足大部队渡河需求。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抢夺还在国民党控制下的泸定桥,并要求红四团在三天内,随后又将期限缩短至一天内,从安顺场急行军320里赶到。红四团的战士们昼夜兼程,不眠不休,冒着大雨,利用夜色和迷雾突袭了敌军隘口,最终于第二天凌晨抵达桥头。

眼前的泸定桥,桥面木板已被敌人拆了大半,只剩下十三根光溜溜的铁索。面对敌人的机枪阵地和后方包抄的小股敌人,红四团的22名勇士(包括刘金山)组成了突击队。他们腰间别着大刀,身挂手榴弹,紧握摇晃的铁索匍匐前进。子弹在铁索上“叮叮当当”作响,刘金山身前身后共有四名战友中弹落水。

眼看突击队即将抵达对岸,敌人竟丧心病狂地在铁索上浇上煤油并点燃。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桥面,灼热的高温将铁索烧得通红,皮肉被烫焦的“滋滋”声令人头皮发麻。然而,战士们并未退缩,杨成武政委的高声呼喊激励着他们。刘金山用尽全身力气嘶吼着冲上桥头,拔出大刀,以横扫千军的气势挥砍。身后的战友们也纷纷冲了过来,如同一个个燃烧的火人,悍不畏死地与敌军战在一起。敌人被这股气势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战斗结束后,刘金山才感到钻心的疼痛,全身大片皮肤被烧成焦炭,右手手心更是与刀柄“焊”在了一起,撕开时已是血肉模糊。这些伤疤,成了他一生的勋章,也是他向儿孙讲述飞夺泸定桥故事的引子。

刘金山的英勇事迹远不止此。抗日战争期间,他已升任营长,在军分区机关被围困时,他率部与日军血战一整日,为机关突围提供了宝贵掩护。激战中,刘金山曾被五名日军包围,他刺出刺刀,当场了结一名敌人性命。另外两名鬼子被震慑住转身逃跑,剩下两人则继续逼近。缠斗中,刘金山的腹部被划开,肠子和鲜血一同流出。他强忍剧痛,继续突刺,最终将两名敌人也消灭。战后,他被送往战地医院,白求恩医疗队为他进行了手术,用一段羊肠接上了他被切断坏死的肠子。

功勋背后的谦卑选择

刘金山可谓战功赫赫,但他的一生,都在主动推辞功勋与高位。他常说自己“没有文化,担当不了重任”,缺乏管理才能。即便是后来被提拔为军分区司令员,他也始终觉得受之有愧,一直向上级请求降级。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曾邀请他到中央军委工作,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刘金山同样以文化程度不高为由婉言谢绝。

直到1955年授衔前,当他得知自己被拟定授予少将军衔时,刘金山再次深感“愧不敢当”。他主动给毛主席写信,请求降衔。最终,他被授予了大校军衔。在信中,刘金山坦诚地写道:“就连那些‘战功’,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牺牲的战友们和我共同完成的。我只是侥幸活了下来而已。”他觉得,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永远无法与他一同分享这份荣誉,所以他受之有愧,这份荣誉对他个人而言太过沉重。

结语

到了六十年代,组织决定提高老红军的待遇,刘金山却再次谢绝了组织的好意,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作风。他晚年默默无闻,鲜少向人提及往日的辉煌。他作为“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的事迹,后来是通过杨成武的口述,才得以公之于众,让这段尘封的光荣历史浮出水面。

有人曾请求刘老将往事写成传记,但他依然婉拒,认为所有的功勋绝非他一个人建立的,如果自己站出来邀功逞能,如何对得起那些阵亡的红军战士?1999年9月,91岁的刘金山老人在苏州安详离世,结束了他伟大而光荣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的最好诠释,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一位老红军、老党员对荣誉与初心的独特坚守,这份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